第T4版: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 砥砺奋进看山阳 上一版3  4下一版
山阳区:提升城市建设品质 推进美丽山阳建设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8 年9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阳区:提升城市建设品质 推进美丽山阳建设

作者:本报记者 原文钊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山阳区“深化‘四城联创’、跻身‘第一方阵’,万众同塑新山阳接力签名”活动启动仪式现场。 本报记者 刘金元 摄
  卢亮沟智能共享户外出发营项目。 本报记者 赵耀东 摄
  城市“双修”扮靓家园。本报记者 王正义 摄
  “四城联创”先进楼院。
  城中村拆迁改造。
  建筑垃圾循环再利用。
  南水北调干渠穿城而过。
  道路两侧墙体美化。
  北山治理成效显著。
  洒水车抑制扬尘污染。
 
   

  山阳区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统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高标准谋划布局城市建设工作,把提升城市建设品质作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美丽山阳”的重中之重,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治理,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强力推进城市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实施生态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优化辖区群众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同时,努力把城市建设成果转化为加快经济社会转型的强劲动力,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同频共振,进一步提升广大群众生活幸福指数。

  加快城市改造

  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山阳区坚持把棚户区改造作为加快城市建设、增进群众福祉的重要工作,实行区委常委督查、县级领导协调、城改办主导、办事处具体实施的工作机制,坚持以建促拆、以拆促改,先行启动安置房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安置房建设和群众征迁工作。列入2018年省改造计划的墙北、李河、牛庄3个城中村,共涉及征迁群众2019户共7888人,征迁面积78.82万平方米,政策宣传、房屋丈量、协议签订等工作有序推进。墙北村城中村改造项目、李河村城中村改造项目(一期)、山阳实业公司(牛庄村)城中村改造项目计划建设安置房3908套,目前进展顺利。

  大力开展“四城联创”活动。该区坚持“高标一流、干就干好”的工作要求,创新开展了“深化‘四城联创’、跻身‘第一方阵’,万众同塑新山阳接力签名”活动,大力营造党委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各界助力的浓厚氛围。积极探索老旧楼院治理新路子,新成立无主楼院党群议事会99个,助力楼院组织建设、辖区环境治理、居民自治、服务功能和精神文明建设,先后组织党员群众1300余人次参与楼院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建设。投资750余万元改造提升区管道路、公厕等公共设施,投资700余万元高标准推进焦辉路、牛庄转盘等进(出)市口整治提升,全面规范治理“三种经营”“三种秩序”,全力做好城中村、居民楼院、背街小巷美化、净化、硬化工作,协调驻在单位全面完成人民路、塔南路亮化工程,城市形象和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扎实做好城市“双修”工作。该区按照我市城市“双修”工作要求,打造山阳路为城市“双修”工作模范示范路。城市“双修”门头招牌在实现两齐一平、风格相对统一的基础上,又各具特色,为我市城市“双修”工作起到了积极示范作用。目前,该区已改造完成山阳路、工字路、人民路塔南路至焦东路段、塔南路老山阳商城段、塔南路站前路至工业路段、太行路瓮涧桥至百货大楼新东超市段的门头招牌共计440家,约6602平方米,门头招牌整治工作获得群众广泛好评。

  建筑垃圾再利用。山阳区借鉴先进地区经验,通过规范招标程序,引进全省首例临时垃圾粉碎处理标准化厂房,进行高标准棚化封闭,安装全套喷淋设备,全天24小时不间断对辖区南水北调绿化带征迁遗留建筑垃圾进行粉碎处理,努力实现垃圾处理资源化、环境保护科学化,不仅有效解决了建筑垃圾处理的难题,而且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日处理南水北调绿化带征迁遗留建筑垃圾量达3000立方米,取得良好成效。

  完善基础设施

  公路绿色廊道建设。该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成立了公路绿色廊道建设指挥部,邀请省内外园林规划设计专家实地勘察,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沿山路段公路绿色廊道,精心打造凸显地域特色、人文景观、文化底蕴、旅游观光的南太行山休闲旅游景观大道和7个景观地段。截至目前,该区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对S306林邓线山阳区段进行高标准绿化97.45亩,栽种乔木、灌木12.1万株,种植混播草、移植草皮共5.5万平方米;对焦辉路山阳区段进行街景立面整治、广告招牌美化、道路路面硬化,栽种乔木、灌木2300余株;平整X006中焦线山阳区段建设场地8万平方米,栽种白皮松2070株、紫薇3900株、月季17万株、红叶石楠6000株。

  重大工程建设。该区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担当意识,成立专班、大员上阵,想方设法、不惜代价为苏蔺水厂建设、中原路建设、李河生态治理、南水北调绿化带建设及苏蔺出让地块等重点工程扫清征地、拆迁和垃圾清运等遗留问题,为顺利施工做好环境保障。提前完成苏蔺水厂工程20公里配套管网敷设的征迁工作,为今年4月份一期工程如期通水打下坚实基础,为全市人民喝上丹江水作出积极贡献;筹集资金6500余万元,扎实做好中原路建设征地及附着物清理,保证了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协调资金2000余万元,完成李河生态治理工程征迁,为工程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投入资金1100余万元,清理南水北调绿化带建筑垃圾40余万立方米;圆满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征迁安置市级初验和省级终验工作。

  推进基础设施提升。该区投入资金3700余万元,全面完成了山阳路、塔南路、工字路、苏蔺水厂街巷综合整治任务,积极推进建设路、太行东路等综合整治工程;投入700余万元,按照城市游园标准做好城市进(出)市口整治提升工程;投资580余万元对区管道路进行改造建设;筹措资金170余万元新建和改造公厕11座,硬化路面1.5万平方米,打造20余个示范楼院,城市形象和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紧紧抓住群众反应强烈、社会关注度高的问题,实施了党群360民生服务项目,重点为无主楼院、背街小巷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截至目前,已有36个楼院启动了党群360民生服务项目,群众参与共建共享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增强。

  实施生态建设

  山阳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聚焦北山治理、污染防治攻坚、植树造林等重点工作,坚守生态底线,让绿色扮美山阳,凸显绿色发展新气象。

  强力推进北山治理。该区结合全市北山治理总体规划,进一步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大力发展能够和周边山水旅游形成互补的综合型、娱乐型都市户外休闲项目和健康养老产业,依托北部沿山生态旅游优势资源,先后建设培育了总投资5亿元、占地49亩,集休闲运动、射箭体验、文化创意、动漫科幻等于一体的三利达健康休闲运动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0亿元,涵盖陆地生态园、水上乐园、海洋馆、大型综合游乐场的承享生态园项目;总投资5.9亿元,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主的巡返大庄园项目;引进了总投资6亿元的卢亮沟智能共享户外出发营项目,创新打造以政府为主导、社会资本和村集体经济共同参与、群众长期收益的北山治理与开发模式,为持续推进北山生态保护修复与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实施污染防治攻坚。该区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围绕中央和省、市委环保攻坚各项部署要求,突出重点、细化措施,统筹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各项工作。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方面,扎实做好“三个治本”“三个治标”措施落实,实施工业企业污染治理改造19家,排查整治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单位26家,对2017年列入台账的89家“小散乱污”企业开展“回头看”,不间断开展对露天烧烤、有烟烧烤的督导检查,全面取缔燃煤散烧设施设备,加快推进“气代煤、电代煤”工作,认真落实重污染天气及企业错峰生产工作,全区环境空气质量呈现持续向好态势。水污染防治攻坚方面,持续推进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全面做好雨水收集处理工作,中晶水泥、赛雪白水泥2家企业雨水收集池已建设完成。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方面,全面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工作,加强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监管,切实保障人居环境安全。

  加大植树造林力度。该区持续加大北山植树造林工程推进力度,新增太行山绿化工程6500亩、太行山封山育林工程1100亩、中央财政补贴森林抚育改造工程1100亩、市县级森林抚育工程9500亩;积极组织区直机关、辖区有关单位、各界群众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19.6万人次,种植各类树木33.7万余株;全面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和林政管理工作,依法依规查处重大毁林、乱占林地和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等案件;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及时组织专业力量对突发森林病虫害疫情进行处置,确保完成森林病虫害成灾率低于4‰的责任目标。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山阳区委宣传部提供)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