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阳区坚持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升级,统筹兼顾,科学调度,抢抓机遇,务实进取,着力保增长、扩投资、创优势,把招商引资、延伸产业链条、狠抓项目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等作为培育增长点的重要抓手,努力夯实发展平台,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今年上半年,该区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93亿元,经济总量跃居全省51个城区第13位,居各城区第1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4.05亿元,增长12.7%,增幅居全市第1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1%,增幅居全市第2位,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企稳回升、持续向好的态势。
大力招商引资
该区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培育增长点的重要抓手,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招商引资“一举求多效”的关键作用,聚焦高铁、北山、太极中心、山阳故城四大片区,着力构建富有山阳城区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强化组织促招商。该区牢固树立抓项目、抓发展是最大政绩的理念,实行领导带队招商常态化,研究成立“招商投资促进委员会”,统一协调指导开展精准招商和创新招商;组建“一室九组”专职招商小分队,全面开展小规模、团队化、高频次的招商活动;聘请专业化招商机构和招商顾问,着力发挥以商招商、平台招商、能人招商作用;区委常委会定期专题听取招商成效汇报,督促招商任务落实。截至目前,城市人家·理想家、中民智慧社区养老等项目成功落地,上半年全区实际到位省外境内资金(含上年引进项目今年到位资金)25.55亿元,同比上升6.37%,占年度目标的50.5%。
规范机制促招商。该区实行招商考核常态化,按照注重招商引资实效的原则,制定完善招商引资工作考核办法和奖励机制,定期打分评比、通报排名,调动全区上下抓招商、引项目的积极性,积极营造人人关注招商、人人参与招商的良好氛围;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招商,立足产业特色、区位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进一步制定完善《对外开放优惠政策》《加快金融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通过开通招商服务微信公众号、开展项目推介活动等方式,加大对外政策宣传和项目推广力度,持续提高山阳区知名度和影响力。
创新举措促招商。该区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认真学习借鉴成都、佛山地区集聚创新要素、构建创新生态体系的经验做法,着力引进培育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结合北山生态治理与保护开发,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探索“乡村旅游”“集体股本”等多元化发展途径,成功引进总投资6亿元的卢亮沟户外出发营项目,以合作开发的形式改造建设村民住宅,积极对接“骑乐无穷”自行车户外营地、宏达新零售小镇等项目,加快“僵尸企业”腾笼换鸟步伐,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将产业培育、招商引资与企业搬迁相结合,谋划实施了豫轮集团生活区公用设施改造利用项目,改善老企业生活区设施和周边环境,同时引进浙商财险等新业态,着力增强特色商业区新型业态集聚效应。
狠抓项目建设
完善项目建设机制。该区牢固树立“发展为上、项目为王”的发展理念,始终把项目建设放在推动发展、应对挑战的核心位置,积极推行“四个结合”项目工作机制,即坚持领导亲抓与合力攻坚相结合,提前安排与跟踪问效相结合,综合指导与强力督导相结合,区、办、村三级垂直推动与区直责任部门横向服务相结合,及时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全力以赴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今年上半年,该区56个重点项目已完成投资27.8亿元,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综合排名居各城区之首,在全市前两季度重点项目观摩评价活动中分别获得城区第2名、第1名,全区经济社会总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该区坚持“四个一”项目部分包机制,抓协调、抓服务、抓推进、抓督导,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
深化“放管服”改革。该区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内外结合、联动发力,将创建国家级行政审批标准化试点市、“互联网+政务服务”作为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核心内容来抓,扎实推进“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工作,分两批公布了“一次办妥”政务服务事项82项。同时,积极推进涉企服务向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延伸,全力开展“多证合一、一照一码”和简易注销工作,大力推行营业执照全程电子化,积极探索企业落户电子注册“零见面”(这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今年上半年,该区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7418户,较去年同期增长21.6%。
安置小区建设顺利推进。该区牢固树立城市经营理念,探索自我增值、自我积累、自我投入、自我发展的路子,继续按照“政府主导、打包融资、连片推进、对接央企”的城中村改造“山阳模式”,加快推进墙北村、李河村(一期)、山阳实业公司(牛庄村)3个城中村连片改造工作,科学谋划好2019年棚户区改造计划;坚持“每日例会、每日督导、每日汇报、每日分析”,按照时间节点,实行挂牌作战、销号作业、限时推进,强力推动征迁任务如期完成;千方百计强化资金保障,支持引导区级投融资平台做大做强做优,扩大融资规模,优化融资质量,为城中村改造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撑;进一步加大征迁改造垃圾处置和清运力度,保障土地挂牌出让有序推进;切实加快南水北调安置房建设步伐,确保恩村二街生产安置小区,小庄工地1号、2号楼尽快建成、交付使用,让征迁群众早日回迁。
强化产业培育
该区将“两区”建设作为培育优势、加快转型的重要平台,依托中心城区优势资源,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积极构建创新创业生态链,打造城市经济发动机,推动产业发展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全面激发城市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特色商业区。该区立足促集聚、增特色、提服务,聚焦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等新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各类金融机构和华融国际、嘉隆国际、远大双子楼等商务楼宇聚集的优势,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网络经济等新型业态,总投资5亿元的远大文化广场、总投资3.5亿元的新丰商务楼项目进入招商阶段,河南(金源)企业公共资源配置中心项目成功落地、开业运营,长江证券、华夏保险等6家高端金融投资平台即将入驻,焦作金融港服务作用进一步凸显,成功为辖区35家小微企业担保1.27亿元,新型城市经济体系初步形成。
产业集聚区。该区聚焦文化旅游、科创智造等主导产业,依托北山生态修复成果和沿山自然资源,加快推进卢亮沟智能户外出发营、三利达弓箭文化体验园等项目转型升级,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全面实施“黄龙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推动焦作旅游实现“二次创业”。卢亮沟项目作为全市北山治理示范点多次迎接省、市级领导视察指导。同时,该区借力中央宏观经济政策调整重大契机,加快推进集聚区3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PPP项目建设,着力打造配套郑州大都市区的科技综合体,逐步形成三产项目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
创新创业生态链。该区积极探索创新常态化企业选育机制,定期举办“火马杯”创新创业大赛,引领带动更多市场主体加入创新创业的行列,把好想法变成好行动,把好创意变成好事业,最大限度吸引、集聚、整合各种创新创业要素。坚持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为指导,以转化科技成果、服务科技创新为宗旨,以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集聚为发展目标,在焦作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科创中心创立了火马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团队提供交流互通、资源共享的产业孵化平台和全方位立体化创业空间。依托焦作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科创中心高标准打造了创新创业“加油站”,通过帮助企业提升发展能力、发布成长信息、对外合作对接,全面突破创业企业发展瓶颈,拓宽企业发展路径,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激活区域产业集聚内生动力。依托嘉隆国际、华融国际、远大双子楼和宏业商务等数十栋现代化高端商务楼宇,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吸引各类优质企业入驻,大力发展楼宇经济。依托河南省企业公共资源配置中心帮助企业优化现代管理制度,推进企业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接,有效打破制约企业发展的各类瓶颈,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坚强保障,着力构建总部经济新格局。
(本版图片均由山阳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