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辉煌都值得铭记,每一项成绩都彰显着温县工业经济发展的蓬勃之势。
2016年,在全市工业大会上,“工业强市”作为首要战略顺势而发。从此,工业经济在温县跨越发展中勇挑大梁,一路步履铿锵。
回看这三年,温县的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可圈可点,共实施重点项目440个,其中省重点项目8个,市重点项目62个,工业类项目42个,总投资668亿元,完成投资263.2亿元,落户集聚区项目116个,目前投产(或部分试生产)项目208个。
在这个过程中,温县项目质量实现大提升。引进了一批龙头型、基地型、引领型、战略型项目;培育了一批具有可持续性的产业。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在培育壮大装备制造、食品药品两大主导产业集群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新材料、新能源、新科技等新兴产业。
区域优势渐凸显
突出一个“大”字。引进了投资超过百亿元的湘江实业太极古镇、投资达84亿元的金水飞地科技产业园等一批超10亿元的项目。
突出一个“新”字。引进了贯辰通航小镇、印象太极、生物质发电、中节能风电等一批新业态项目。
突出一个“质”字。引进了银港智能家居产业园、同仁堂、保和堂、金鹿堂、天海水利等一批高质量、高附加值的项目。
突出一个“名”字。引进了同仁堂、中节能、中国供销等央字头企业,开创了我县与央企及主板上市公司合作的新局面。
突出一个“聚”字。全县开工建设的省、市重点工业项目中,其中落户产业集聚区的有41个,占总数的97.6%,使我县的产业集聚度大大提高。
突出一个“位”字。今年在全市两次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中,温县共开工项目38个,占全市15%,名次居全市前列。在全市两区建设与重点项目观摩活动中,温县两次都是名列第3名,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表彰。
为加强重大项目建设力度,2016—2018年,温县通过项目落地年、项目攻坚年、项目提质增效年,多方面发力,采取有力措施,推动重大项目快速发展。
紧盯重大项目,集中要素资源向重大项目倾斜,通过强抓龙头带动,推动我县项目建设整体推进、项目质量整体提升。重点抓好同仁堂、大咖食品、红星美凯龙等重大项目建设。严格执行一周一例会、一旬一督导、一月一汇报、一季一观摩“四个一”工作机制,完善“五评一落实”、联审联批和在线审批、项目管理台账、动态管理等协调推进机制,全力推动项目建设向前加快,力争全年超额完成重点项目建设任务。
强力实施“363”工程
“3”是开展“三大培育工程”。一是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强力实施“十大骨干企业”“十大后备企业”培育工程,重点支持同仁堂、保和堂、怀山堂、中轴福漫、兰兴电力等企业加快发展,打造区域性行业龙头,建设全国最大中药材配方颗粒、中原先进制造业基地。二是培育高成长性企业。积极培育“十大高成长性企业”,加快尚中部品、清华园等装配式装修项目建设,加强与万科、建业、正商等知名房地产企业合作,全面整合温县家居产业,打造智能定制家居的全产业链。三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持续加快企业技术、绿色化、智能化“三大改造”步伐,努力在质量上下功夫、在产品上下功夫、在市场上下功夫、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在品牌打造上下功夫、在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在债权债务上下功夫、在股权结构变量上下功夫,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高科技、高效益发展。
“6”是推进“六大园区”建设。坚持“一区多园”发展战略,在巩固提升三大园区建设的基础上,重点推进三大新园区建设。金水新兴科技产业园,已入驻项目34个,投产项目8个,在建项目14个,近期将开工项目12个。银港智能定制家居产业园,已入驻项目34个,投产项目22个,在建项目12个。保和堂产业园,一期、二期已建成投产,三期、四期即将开工建设。高端食品药品产业园区,总投资8亿元的北京同仁堂中药配方颗粒项目,总投资20亿元的“两岸企业”产业园大咖食品、上岛贸易、京东分拨中心、邦德物流、包装材料和设备生产等6个项目已开工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已入驻项目4个,正在洽谈项目6个。高端装备产业园区,中建北方、福沃重工、利杰电梯等6个项目已建成投产。
“3”是打造“三条新兴产业带”。以司马大街、子夏大街、王廷大街三条纵路为轴线,通过对僵尸企业、闲置土地进行“拆二建三”,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产业集聚区延伸,科学规划建设学校、医院、产业孵化园、房地产等项目,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协调发展”。
产业集聚唱风流
学成都佛山、促转型发展,温县产业集聚区又有新高度。
转变作风抓落实、优化环境促发展,温县产业集聚区又有新变化。
今年,温县产业集聚区成功进入《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名单。
抓非公党建,引领经济发展。一是抓党委引领。采取单独建、联合建等措施,组建14个党支部,实现了非公企业“组织全覆盖、党建工作全覆盖”。二是抓资金投入。筹资40万元,高标准建设8家企业党支部活动室;筹资50万元,在60家企业安装户外电子屏。三是抓示范打造。打造兰兴电力、怀山堂、中业重工、豫电中原、天香面业等5家非公企业党建示范点,通过示范带动,形成了非公企业党建的浓厚氛围。四是抓载体创新。组织“党员示范岗”评选、“主题党日”“亮身份、树形象、做表率”等载体活动,增强了企业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五是抓教育培训。每年有计划地对党支部书记、党务干部和普通党员进行培训,扩大培训覆盖面,延伸提升培训的效果。同时,利用微信、QQ等方式,加强流动党员教育培训。六是抓制度落实。先后制定了党组织发展党员、党费收缴及使用管理、流动党员跟踪管理、“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11项制度,实现党建制度化、规范化、流程化。
抓招商引资,完善产业链条。一是围绕金水·温县新兴科技和银港智能定制家居两大产业园,开展委托招商。二是实施“腾笼换鸟”,依法盘活了亿诺机械、祥和农业、玖龙塑胶等10个“僵尸”企业和土地闲置企业,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共实施“腾笼换鸟”和技术改造项目26个,总投资18.63亿元。
抓项目攻坚,壮大产业规模。一是建设特色专业园区。保和堂产业园、银港智能定制家居产业园(二期)、温县新兴科技产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高端装备产业园区已有多个项目纷纷进驻。二是抓项目开工。实行重点项目服务清单制和项目分包责任制,明确专人全程代办项目备案、环评、土地、规划、工商、税务等各类手续,积极备好开工要件。三是促项目投产。编制项目服务流程图和项目推进作战图,实行“五个递进”问题解决机制,营造“围墙以内企业干、围墙以外政府办”的建设氛围,全面加快项目建设步伐。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提高了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加快了项目建设速度,在第一季度项目集中观摩中取得了全市第二名的好成绩。
抓基础设施,提升承载能力。按照县政府安排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任务要求,及时建立工作推进台账,明确完成时限和工作要求,着力提升集聚区的承载能力。上半年,建设了金水产业园规划路,并敷设雨污排水管网;完成了郭熙大街、规划路、纵六路、和谐东路等4条道路亮化,并铺设污水管网1.2公里;在纬二路(子夏大街以东段),敷设供水管网3公里;在金水产业园和谷黄路,敷设天然气管网3公里。
抓综合整治,改善发展环境。一是提升园区整体形象。在管委会机关大院设置雕塑、宣传版面等17处,在管委会办公楼构建党史、机关党建、非公党建等文化墙10处,在52家企业显著位置安装“听党话、跟党走”标识,在纬二路、纬三路、子夏大街等3条主干道路灯杆上安装700处党建宣传牌。二是狠抓环保安全工作。实行网格化监管,建立了各局办负责人为网格长、包企业干部为责任人的网格监管队伍,对全区进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巡查。强化企业责任意识,与全区200余家企业签订环保、安全目标责任书,召开6次工作部署和知识培训会议。强化监督检查,开展全国第二次污染源排查工作,组织各类环保、安全检查活动10余次。三是营造良好环境。开展依法征缴税款活动,重点欠税企业进行征缴,对食品、家居等行业进行监管,共征缴税款1100万元。开展依法营造发展环境活动,积极与检察、法院、公安、双违办等部门结合,开展联合执法行动,重拳打击私搭乱建、强揽工程、阻拦施工、拖欠工资等行为,共开展执法活动2次,协调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案例20余起,清欠资金46万元。
抓企业服务,提升发展质量。制作了《温县产业集聚区业务工作流程图解》,对18项业务工作程序及办事流程进行了梳理和规范,实现了企业办事制度化、规范化、流程化。开展“转变作风抓落实、优化环境促发展”活动,推行“零停留”办公、“零关系”办事、“零利益”服务,实现了企业办事“最多跑一次”和“一次办妥”,构建了“亲”“清”政商关系。帮助企业免费招聘工人,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为20家企业发布用工信息30次,缓解了企业用工难问题。开展“大走访、大调研”活动,给企业送资金、送政策、送技术,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对区内100企业进行分类综合评价,其中A类企业15家、B类企业75家、C类企业10家,推动产业集聚区企业对标改造、提档升级,为打造竞争力强的企业集群提供支撑。开展三大改造活动,共上报工信局35个项目,总投资38亿元,其中品正食品、太极门业被认定为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产业转型升级,企业是主体。3年来,温县始终坚持引导工业企业在艰难复杂的经济环境中苦练内功、加快创新,凝聚资源和人才,研发核心技术和产品,实现企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