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自发组织的秧歌队在广场上裙袂飞扬;党员戴着党徽,在楼栋庭院间记下社情民意;老人们围坐在一起,忆往昔、唱老歌……9月4日,迎着晨曦,记者走进解放区,一幅幅温馨场景,拼接出以党建引领城市发展的生动画面。
一个多月前,在全国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会暨社区工作委员会2018年常委会上,解放区受邀作了题为《抓好基层楼院党建,推动社区治理创新》典型发言,社区楼院党建“334”工作模式、社区治理“解放经验”再一次被推向全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解放区社区楼院党建“334”工作模式通过积极发挥党组织主导、居民主体、社会协调“三个作用”,充分利用“三上三下”的“三步工作法”,推进楼院民主协商议事规范化,构建“共驻共融、共商共推、共创共管、共建共享”四个工作机制,为社区党建工作提供了新的路径。
从政府管理向多元共治,老楼院露出俏模样
在解放区中医药学院家属院,总能遇见乐于助人的“大嗓门”李海霞。
李海霞咋爱乐于助人?
楼院无水她着急,下水道堵了她先知;邻里有矛盾,她抹了脸上的唾沫星子循循劝导;这家独居老人夜里生了病,她赶忙去照顾;那家邻居下班迟,她就陪同邻居孩子来自家写作业、看图书……“大街上有事找警察,咱院里有事找海霞。”这是居民对她的一致好评。
“都是街坊邻居,能帮忙就帮点。更何况俺去年光荣入党了,更该多干点。”55岁的李海霞爽朗地笑着说。
李海霞住的小区是个老旧小区,因为没有物业,以前的小区是这番景象:道路坑洼、荒草丛生、垃圾满地,居民在自家门前搭违建房当厨房、厕所、仓库或煤池子。
中医药学院家属院并不是个例,焦南街道中州社区朝阳小区,10年换了4家物业公司,小区的通暖、门岗、监控、治安等问题依旧是“老大难”;七百间街道制建院,一下雨多年未修的车棚雨脚如麻、路面就变成坑洼的“泥巴路”……
地处老城区腹地,解放区无主老旧楼院多、人员流动性强、历史遗留问题复杂,管理起来非常困难。如何实现从“政府管理”向“多元共治”发展,已成为城市社区新课题。
2014年以来,解放区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将党员力量辐射到楼院,促使党组织下沉、将社区工作延伸,以创建“美丽楼院”为载体,以“居民议事会”为组织形式,创新社区治理模式,搭建社区协商治理平台,探索出“334”楼院协商治理模式。
“‘美丽楼院’创建活动,让基层党委找到了抓手,让基层党员找到了舞台,让居民群众感受到了党建活动带来的获得感。”解放区委书记原永宏说。
从“脏乱差”到“整洁美”,提升居民幸福感
“334”楼院协商治理模式中,第一个“3”是发挥三个作用。即:党政主导作用,让党组织和党员带头投入到美丽楼院创建中来;居民主体作用,实现居民从置身事外到当家做主的转变;社会协同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楼院协商治理。
支部建在片区里、小组建在楼院里,传党音听民意。把党组织覆盖到每一个楼院,把党的声音传递到每户居民,让每个党员都有所为,让每件难事都有所落实。
有居民向议事会反映:涧西街一直采用的是各主巷口一个水厂总表,挂带下边近百户居民户分水表的办法供水。由于分水表老化,居民水费过高。
居民议事会介入后,召开群众会议,因造价高、工期长,群众否决了让水务公司一户一表的完全改造办法。
于是,议事会再次开会协商,提出新方案:主管道不换,水表换成高精度水表,成本大大降低。这一方案得到群众拥护,只用了4万多元就完成了水网改造。
第二个“3”是实施“三上三下”工作法,推进协商程序有序化。一是坚持把居民对楼院管理的意见收集上来,把形成的初步方案公布下去。二是坚持把居民对初步方案的意见收集上来,把最终方案公布下去。三是坚持把居民对方案落实的意见收集上来,把最终整改情况公布下去。
自解放区社区楼院党建开展以来,在党员的示范带领下,“追梦公益爱心会”“爱心港湾”“乐施助养”“爱心助学会”等200余家社会组织积极开展各类公益活动,积极用自身一技之长开展家电维修、服装修补、医疗按摩、健康咨询、配钥匙等一系列党建便民服务活动,为居民提供专业化服务。
“4”是构建四项长效机制,推进协商成果实效化。一是构建共驻共融机制,实现党建统领好;二是构建共商共推机制,实现自治管理好;三是构建共创共管机制,实现文明和谐好;四是构建共建共享机制,实现群众反响好。
“今年,为深化社区服务型党组织‘334’工作模式内涵,提升解放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水平,我们结合实际,提出了‘一主线三提升’工作模式。”解放区委常委、组织部长李备战介绍,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线,以提升社区党组织组织力、引领力、服务力为目标,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不断巩固党在城市执政基础、增进群众福祉的新举措。
从置身事外到当家做主,构建和谐新社区
“饭菜很合我的口味,服务贴心,我在这里能感受到家的温暖。”9月4日中午,王玉荣老人如往常一样来到解放区焦北街道花园街社区邻里服务中心银龄茶坊吃饭。
像王玉荣一样,每天中午到银龄茶坊免费就餐的老人有20多位。饭后,他们还可以在这里读书看报、听戏下棋、书法绘画,其乐融融。
社区以党建工作为统揽,打造了“一老一少一文化”特色服务品牌。建设银龄茶坊为辖区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爱心午餐,“四点半学校”为放学后的孩子们提供学习娱乐场所,图书室、国学馆、舞蹈室一应俱全,居民幸福感明显提高……花园街社区党委书记李莹说,该社区连续两届被民政部授予“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称号,被中宣部确定为第二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通过党组织核心引领、党员示范带动、居民广泛参与,依托党群联席会议、居民议事会等载体,把社区党建触角延伸至各楼院,把楼院具体事物的管理、决策、监督、实施权交还给群众。
党建之花愈开愈艳,楼院创建越来越好,一个个热火朝天、如火如荼的改造提升工作让老楼院重获新生,一个个温情满满、焕然一新的新社区让群众充满期待。
楼院有了“当家人”,居民共同“参事”“议事”和“干事”,先后自发筹资500余万元,与区里专项资金配套,共同解决了楼院基础设施老化、安全隐患多等民生问题1万多个,初步形成了“群众事、群众议、群众定、群众办”,激发了群众参与规划、建设、管护的热情。
110名驻区单位人员先后加入到楼院党组织和居民议事会,共商楼院事务,为楼院发展献计献策。
河南理工大学、焦作电缆厂等30余家驻区单位先后投资近1000万元用于对本单位楼院的基础设施改造和维护,使楼院面貌焕然一新。
以党员志愿服务队为核心,共培育社区服务、文化体育、矛盾调解等志愿组织200余个,连续举办了十届“社区文化体育艺术节”、十三届“社区邻里节”。
开展好邻居、五好文明家庭、优秀楼栋长等“身边的榜样”评选活动,凝聚了民心民意,培育了文明向上的新风尚。近年来,解放区有8名居民入选“中国好人榜”,6名居民荣获“河南省道德模范”和“感动焦作”人物称号。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截至目前,解放区共设立网格党支部235个、楼院党小组702个、党员中心户1359户,美化墙体69400余平方米,安装监控探头6800余个、平安灯2373个,楼院居民自发参加义务劳动3万余人次,参与保安保洁轮流值班2万余人次,辖区居民对楼院议事组织的知晓率、满意率达93.12%,真正使居民群众成为楼院治理和建设的主人,形成了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效应。
一名党员一盏灯,一个支部一面旗。解放区以党建引领为抓手,强化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将党员力量辐射到楼院,促使党组织下沉、将社区工作延伸,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正是基于解放区对以人为本的执着、对改善民生的执着、对社区建设的执着,2015年,解放区被民政部授予“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并在全国范围推广解放区经验。
从事关居民切身利益的事情做起,从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做起,解放区“美丽楼院”顺应了民意,赢得了民心,实现了居民从置身事外到当家做主的转变,实现了基层党委政府从“替老百姓当家”“大包大揽”向“让民做主”“共建共享”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