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气象局
(一)问题整改情况
1.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推进力度有待加强。比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与推进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比仍有差距。
整改措施:聚焦重点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找准问题、提出建议,加强跟踪检查、督查指导,切实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工作实效。
整改效果: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初步形成从卫星到地面、从自动到移动的立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数据可用率达99.98%,城市站网间距缩小到2.4公里。气象监测范围扩大到现代农业示范区、自然保护区、重点水库、地质灾害易发区、重要交通干线、输电线网、旅游景区等区域,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质量名列全省前茅。晴雨预报准确率达94.1%,居全省第2位。与市国土、旅游、农业、林业、住建、邮政、保险等相关部门加强合作,实现信息共享。认真履行行业监管职责,气象行政审批项目全部进入综合窗口,纳入“一次办妥”政务服务清单。对辖区内共60家易燃易爆和人员密集等重点检查场所进行了防雷安全专项检查,查处安全隐患19处,督促相关单位按期完成整改。
2.气象服务精细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比如,定时、定点、定量预报尚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整改措施:深入开展岗位大练兵,提升业务水平;积极开展服务需求调查,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拓展创新服务方式,着力推进气象业务服务提质增效。
整改效果:建立了从短时临近、短时、短期、中期预报到气候预测的无缝隙预报体系,全市定量降水格点化落区预报空间分辨率精细到乡镇,时间分辨率达3小时。运用一体化短临预报预警业务平台,开展精细化预报服务。推出了“未来7天逐日滚动天气预报”“乡镇气象要素预报”等一系列精细化预报产品,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共发布各类预警117次、手机预警信息2000多万条,制作发布“重要天气预报”、专题预报等服务材料近100期,发送各类决策气象服务手机短信30余万条。
3.个别干部攻坚克难、主动担当的劲头还不够。比如,在工作中还存在“守摊求稳”思想。
整改措施: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三股劲”精神,加强教育,锤炼作风;坚持任用、大力支持敢担当有作为的干部,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改进考评办法,细化考核指标,严格督查检查;认真开展作风问责专项行动,以问责促作风转变。
整改效果:气象业务质量稳中有升,气象工作成效进一步显现。全市地面测报综合质量达100%,重大灾害性、转折性、突发性天气预报准确,服务及时,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均提前发布。在全国第27次酸雨观测质量样品考核中,该局水样PH值、水样K值及纯水K值3个项目全部获评“优秀”。全市环境污染防治攻坚工作考核中,市气象局获“优秀单位”荣誉称号,市气象台获“全市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多名职工被评为“先进个人”。
(二)重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1.不断提升气象预报预测预警水平。
完成情况:围绕气象预报预测预警的准确率和及时性,大力推进业务流程的合理化、业务产品的精细化和业务管理的规范化,加强暴雨、大风等灾害及其影响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和雷电、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进一步提高了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能力。重大灾害性、转折性、突发性天气预报准确,服务及时,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均提前发布,预报质量稳步提高,晴雨(雪)预报准确率达94.1%。
2.开展生态环境气象保障工程,优化气象监测站网布局。
完成情况:加强生态气象监测能力建设,安装了7部称重式降水传感器,升级改造了区域气象站,优化了生态监测网布局。切实履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职责,每天制作发布未来3天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参加联合会商,协同做好环境空气质量形势分析研判工作。加强生态服务型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和服务,进一步推进地面作业装备和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适时开展了人工增雨(雪)作业和飞机增雨作业。
3.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大力发展“智慧气象”,推进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向农村延伸。
完成情况:加强了“12379”、河南省气象场APP以及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推广应用,扩大各类气象信息尤其是预警信息的覆盖面,形成了由气象电子显示屏、气象预警大喇叭,乡、村气象信息服务站、气象信息员以及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组成的综合气象信息发布网络。
二、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一)问题整改情况
1.“四城联创”工作宣传力度有所减弱,导致部分“两小门店”业主思想滑坡,门店创建自我要求有所降低,达标率下降。
整改措施:下发了《焦作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四城联创”2018年工作实施方案》,制定了小餐饮店、小食品店和药店3方面6大项56小项的创建标准,建立了问题交办、台账销号等制度。成立了三个督导组,由3名副局长带队督导,狠抓整改。召开了6次现场会、月例会,抓典型示范,曝光落后单位甚至取消其经营资格。
整改效果:“两小门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软硬件建设、卫生管理等方面有了很大改观,目前,达标率达80%以上。
2.“四城联创”工作开展形式比较单一,奖惩机制不健全,群众参与度不高,“两小门店”业主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整改措施:围绕10条道路45个节点,在城区5641家小餐饮店、小食品店和药店中大力推进分类创建,开展“比一比、评一评”活动。评出“红旗门店”228家、“蓝旗门店”179家,并对结果进行公示。在“红旗门店”的基础上推行星级评定,目前评出“星级门店”57家,现场挂牌表彰。该局利用微信公众号,让群众对“星级门店”进行点评,对群众不满意率高的“星级门店”调整级别,实行动态管理。
整改效果:“两小门店”业主在“红旗门店”“星级门店”争创活动中积极踊跃,消费者对“两小门店”经营状况持续关注。
3.监管工作方式单一,工作思考不深,面对困难有畏难情绪。比如,夜市摊点“多小散乱”,监管难度较大,仍存在部分夜市摊点经营秩序混乱、个别商户无证经营、从业人员无健康证等问题。
整改措施:开展餐饮夜市专项整治,制定工作台账,逐一排查,责任到人。制定了4个方面12项验收标准,该局领导带队督导,狠抓薄弱环节,对不达标夜市依法令其停业整顿直至达标。
整改效果:截至目前,已检查夜市摊点85家,下发督导单8份,发现问题67个,责令8家无证经营夜市停业整顿。夜市经营点抓紧时间上档升级,完善设备设施,整治工作初见成效。
4.我市现有食品生产企业540余家,涵盖全部32大类食品类别中的29大类,从业人员法律意识和专业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中小型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管理机构不健全、法律意识淡薄、主体责任意识不强。
整改措施:一是组织召开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动员会。全市560家食品生产企业的1500余名负责人和食品安全人员参会,现场签订承诺书560份。二是营造宣传氛围。结合食品安全宣传周、“12331”主题宣传日等活动开展宣传,印发宣传册2000本,利用报纸、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进行宣传,营造浓厚工作氛围。三是强化监督检查。成立四个督导组,对全市62家食品生产企业进行督查,大力督促责任落实。四是建立奖惩机制。开展“诚信食品企业”评选工作,把落实主体责任作为重要考评内容,建立曝光台,倒逼生产经营者诚信生产、规范经营。
整改效果:食品企业的主体责任意识明显增强,每家企业配备专职、兼职食品安全管理员3~5名,每年进行不少于40小时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集中培训,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情况明显改善。
5.食品药品行业专业性和知识性非常强,涉及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法规标准近年来更新速度很快,监管人员有待进一步学习掌握。
整改措施:积极参加省局组织的业务培训,今年已参加培训26期,培训人员132人次。市局针对基层和新进执法人员组织业务培训10期,培训人员600余人次。充分利用日常检查、飞行检查、现场核查,深入企业开展调研,针对执行标准规范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行现场分析与讨论。
整改效果:通过多种方式的学习,进一步加深了执法人员对新规定、新标准的认识,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二)重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1.强化食品药品综合治理,规范市场秩序。
完成情况:加大日常巡查力度,重点开展了“三小”食品安全专项治理、疫苗等药品专项排查等22个专项行动,检查企业2.5万余家次,发出整改通知书2000余份,清缴问题食品1500余公斤。严厉打击食品药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挖掘案件线索,推进行刑衔接。截至目前,共查处食品药品违法违规案件1306件,同比增长199.69%。
2.强化监督抽检,圆满完成年度任务。
完成情况:加大监督抽检经费和人力投入力度,成立了抽检管理科,配备了抽检专用车。目前,已抽检食品2419批次、药品423批次、化妆品53批次、医疗器械19批次。
3.以“四城联创”为主线,开展“两小门店”整治。
完成情况:建立了2677家小餐饮店、2155家小食品店、279家药店的创建档案,制定了3大项56小项创建标准。强化督导检查,大力推进星级店创建工作,实行网上公示,开展“比一比、评一评”活动。目前,共评出“红旗门店”228家、“蓝旗门店”179家、“星级门店”113家。组织开展夜市专项整治,制订了整治方案和验收标准,建立了城区夜市台账,摸清了各个夜市摊点存在的问题,加强督促整改。
三、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一)问题整改情况
1.学习领会上级民族宗教工作新要求和新精神不够,不善于用科学方法研究、分析、解决民族宗教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存在凭老经验办事问题,民族宗教工作缺少亮点。
整改措施:加大中央和省、市有关民族宗教新要求、新精神的学习力度,深入少数民族村街、少数民族企业、清真食品企业和宗教活动场所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找准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用新发展理念指导民族宗教工作实践,打造特色工作。
整改效果:民族团结工作成效明显。今年年初以来,我市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先后迎来新华社记者采访、国家民委和省人大常委会调研、新乡和济源等兄弟地市民宗部门组团学习考察;在国家民委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片会”上,市民宗委作为全省唯一代表,在会上作典型发言;全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现场观摩座谈会的参会人员,专门到我市观摩调研“邘新社亲”和伊赛公司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我市民族宗教工作亮点频现,在全国、全省创立了民族团结进步“焦作品牌”。
2.民族宗教部门执法力量薄弱,主动执法意识不强,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能力有待提升。
整改措施:加强培训学习,提高认识。认真学习新修订的《宗教事务条例》,增强执法意识,加强探索依法管理的有效途径,积极与公安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
整改效果:6月份,开展不稳定隐患和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活动,排查调处矛盾纠纷8起。对宗教场所、宗教活动、教职人员、场所财务进行检查,确保各类宗教活动合法安全进行。5~7月份,积极与公安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活动,严厉打击境外宗教渗透,稳妥处理和制止各类非法宗教活动。
3.支持少数民族企业发展的办法和政策不多,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质量有待提高。
整改措施:学习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好的地区的先进经验,深入调研,结合我市实际,出台我市扶持少数民族企业发展的政策,引导企业转变观念,尽快实现转型发展。
整改效果:起草我市《关于促进和扶持少数民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综合各相关部门优惠政策,引导少数民族企业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提升发展质量。我市少数民族企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隆丰皮草、河南伊赛分获河南省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数百万元;河南福来格纳米材料及航空、汽车、电子超硬精密工具产业化等项目成功入选河南省2018年第一批机器人“十百千”示范应用倍增工程示范项目,成功填补了我市在相关领域的空白;天鹅集团新投资10亿元建设年产10万吨新型高档铝型材项目,目前年产能达5万吨,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20亿元,实现利税1.2亿元。
(二)重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1.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宗教和谐和睦。
完成情况:一是先后组织开展春节期间全市42个少数民族村街、企业与周边汉族村街的友好联谊活动、第20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培训月活动,营造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浓厚氛围。二是扎实开展“新时代、新作为、新跨越”少数民族经济专题调研活动,出台优惠政策,助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三是组织开展新修订的《宗教事务条例》学习宣传活动,掀起学习宣传条例高潮,推动条例贯彻落实,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2.做好民族宗教领域矛盾排查调处工作,确保不出现影响较大的突发事件。
完成情况:一是坚持每半月定期排查制度,6月份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月活动,对信访及安全稳定隐患进行全面梳理排查,建立相关台账。二是对排查出的信访及安全稳定隐患,逐一制订化解方案,把影响民族团结的隐患纠纷解决在当地。三是制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每年进行演练;坚持落实全天24小时值班制度、快捷灵活的信息交流反馈制度、每周向分管领导报告制度等,及时掌握情况,及时正确处置。截至目前,未发生影响较大的突发事件。
3.争取省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4个以上。
完成情况:争取省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223万元、备案项目8个。
4.做好清真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完成情况:一是开展清真食品法律法规宣传,制作固定宣传展板,发放《河南省清真食品管理办法》宣传彩页,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二是开展了日常检查与节日期间专项整顿相结合工作,严厉打击违反《办法》生产、经营、销售清真食品的违法行为,依法加强对清真食品生产、加工、经营的管理,净化和规范了我市清真食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