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6版: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奋勇争先看中站 上一版3  4下一版
勇当焦作绿色发展的主力军、排头兵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8 年9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点
勇当焦作绿色发展的主力军、排头兵

作者:本报记者 齐云霞/文 本报通讯员 许来伟/图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多氟多六氟磷酸锂生产车间
  佰利联氯化法钛白粉绿色生产线
  高端绿色工程巨胎
  中站生态园
  秋染龙翔山
  大沙河湿地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生态文明提升为“千年大计”,这是继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后,又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近年来,中站区更是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方向,调结构、促转型、减存量、控增量,大力实施低碳、循环发展战略,节资源、保生态的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2016年以来,该区连续两年实现PM10、PM2.5、空气优良天数“两降一升”。今年上半年,该区PM10平均浓度为132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12微克/每立方米;PM2.5平均浓度为71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19微克/每立方米;优良天数为70天,各项环保指标均居全市前列,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也名列前茅,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牢固树立绿色理念 打造环境友好型城区

  “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中站是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城区,环保是必须迈过的一道坎。这就要求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破釜沉舟的魄力向环境污染宣战,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减少污染存量、严控污染增量,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行动自觉加强生态建设,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友好型城区。”中站区委书记、区长董红倜说。

  善取势者可为人先,能谋势者必有所成。中站区新一届领导班子正是基于这样的战略考量,在精准分析研判国内国外经济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省情、市情、区情的基础上,科学地作出了“把中站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绿色智造先行区”的抉择,这是顺应经济发展趋势、符合中站发展实际的科学抉择,体现了中站揽全局、干大事、谋新篇的胆识和气魄。

  绿色发展路在何方?中站区坚持以绿色为基本底色,强化“绿色”底线思维,统筹当前和未来两个需求,不走先污染后治理、注重末端治理的老路子,不突破环境承载能力底线;瞄准各行业最高标准,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推动能源资源利用从低效率、高排放向高效、绿色、安全转型,促进从产品设计、生产开发到产品包装、产品分销的整个产业链绿色化,积极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在这样理念的指引下,中站作为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城区,绿色发展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不久的将来,这片沃土之上一定能够结出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果实。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打造循环经济示范区

  走绿色发展之路,需要发展循环经济,变废为宝。循环经济是以资源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发展模式。目前,中站区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积极构建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努力实现“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循环链接”,已经形成了“富钛料—钛白粉—涂料颜料”“六氟磷酸锂—锂离子电池—节能产品”“炭黑—轮胎—汽车零部件”“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新能源整车”等多条循环产业链条,初步实现了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园区大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焦作西部产业集聚区成功申报国家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和循环发展试点园区。

  焦作西部产业集聚区是中站循环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今年将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功能、聚合要素,建设高水平产业集聚平台。完善要素供给体系。加快经三路水网改造、奋安35千伏变电站建设,争取园区增量配电改革试点,降低用电成本。启动综合管廊建设工程,开工建设热力管道,确保新入驻企业热力供应。完善智慧园区建设,启用政务服务系统、园区监控系统、无人机系统,提升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以建设绿色园区为目标,加快实施6个循环化改造项目,建设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加快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促进“三废”集中处理、综合利用,全面整治企业厂区环境,推动产业集聚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加强绿色改造

  打造高层次产业体系

  提升产业整体素质,是绿色发展的主攻方向。目前,中站区通过转型升级战略,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工业经济转型步伐明显加快。多氟多公司深入实施“智才集聚、智慧企业、智能制造”的“三智”工程,支撑新能源全产业链生态建设。六氟磷酸锂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智能制造项目被列为国家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示范项目。龙蟒佰利联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氯化法钛白粉项目开了中国大型沸腾氯化法钛白粉生产的先河,使该企业成为中国最大的全产业链氯化法生产基地,实现了高效、清洁、低碳、循环发展模式。倍耐力(焦作)公司以促进轮胎板块业务转型升级、实现内涵式发展为目标,推动强强联合、资源整合,成为倍耐力轮胎全球第二十一家、亚太区第二家高端乘用车胎生产基地。围绕产品结构调整和倍耐力高端产品工业化,实施了年产500万套高性能乘用子午胎技术改造项目,对生产工艺流程进行全覆盖改造提升,进一步扩大产品国际竞争优势,引领中国轮胎产业设计和制造升级。

  面对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中站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为发展方向,深入实施“126”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和“363”培优育强工程,引导企业对标先进,采用新技术、使用新工艺、嫁接新模式,促进产业素质稳步提升,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绿色化改造,重点实施龙蟒佰利联高盐废水深度治理项目,推动3家企业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先进节能技术,年内创建绿色示范工厂2家。加快智能化改造,引导企业实施“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和“机器换人”,建成智能工厂(车间)3家,新增“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2家、对标企业10家。实施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加快推进倍耐力乘用子午胎技改、开元化工环氧树脂环氧氯丙烷技改等项目,引导15家企业谋划实施技改项目,年内争取培育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

  加强生态建设

  打造绿色生态体系

  生态环境污染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负效应。去年以来,该区治山、治水、绿城,调结构、促减排、优环境,多点发力,开启了留蓝天、护碧水、绿打底,守住“深呼吸”的生态建设大幕。

  中站城北是太行山余脉,为还北山良好的生态环境,该区多策并重,狠抓废弃矿山复绿,建设南太行景观带,打响了治山攻坚战。7家石料场被依法关停、3处采矿洞被封填、4家白矸窑被捣毁、8家洗砂厂被拆除平整、8处明采点被取缔……占地414.3亩的治理点,植树10万余棵,裸露的山体覆上了新绿。龙翔矿山公园的建设,更是中站人北山治理浓墨重彩的大手笔。该工程投资8200万元完成了一期项目;投资3000万元的二期项目,包括晋新高速公路两侧和焦青旅游公路治理项目通过验收,新增1200亩绿色海洋;三期工程投资3400万元,预计绿化475.8亩,植树11.38万棵。

  在城市绿化上,中站区突出城市依山傍水的特色,力求实现绿与水的融合、绿与山的融合、绿与人的融合、绿与文的融合,把绿地建设与水系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打造“亲水之城”;把绿地建设与山体保护同步进行,打造绿色山城;把绿地建设与便民利民结合起来,着力提高老城区绿地率;把绿地建设与文化保护融合起来,规划建设了具有中站文化特色的主题公园。

  “无水不秀”。城区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开始后,中站区多管齐下。该区黑臭水体治理涉及白马门河11.5公里、田涧沟河1公里,涉及4个街道13个村,共完成征迁449户,总面积15万平方米,黑臭水体治理大见成效。已经建成的大沙河带状湿地是该区服务全市治水大局的亮点工程,清水潺潺,一步一景,形成了生态体验区、水景观区、水天一色区、荷塘垂钓区和亲水游园、田园风景游园等美丽景观。

  中站区以“一山五横四纵三园”为重点,以见缝植绿、拆墙透绿、立体挂绿为指导,实现“一路一景、一街一点”。城北建成了南太行景观带,城西建成了生态与文化、景观与水利相结合的滨水景观带,城南建成了集科普教育、绿色生态、文化娱乐、运动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许衡文化公园和万亩生态植物园,城中高标准建成了3条主干道绿化带,种植各类绿化苗木8.5万株,新增城区景观道路5公里,新建街头游园4个。晋新高速公路及焦青旅游公路两侧变成满目苍翠的绿色廊道。西张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预算资金7800.4万元,已进入省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储备库,预计绿化2820亩,植树23.6万棵。

  中站区通过废弃矿山复绿、扩大延伸国家级重点公益林和国家级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范围、建设森林公园、打造北部山区绿色生态屏障等一系列举措,初步形成了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三大体系良性互动、和谐共进的生态建设保障体系,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非凡之举需靠“非常之力”。唯有干在实处,才能奋勇争先;唯有走在前列,才能谋取新篇。中站人扬绿色发展之帆,奔走在建设“两型”社会的大道上,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