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经济的主旋律,是我国发展阶段的里程碑,是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支点,也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发展经济的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个大国,必须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提高制造业水平,不能“脱实向虚”。对于我市而言,工业是我市国民经济的支撑,是我市实体经济的骨架,也是我市转型发展的主战场。制造业是工业经济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主力,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重点在制造业,难点也在制造业。当前,全球经济发展进入深度调整期,重要发达国家重新聚焦实体经济,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集中发力高端制造领域;新兴经济体依靠低成本优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快工业化步伐,打造新的“世界工厂”。在这“双重挤压”下,必须把发展实体经济摆上战略位置,扭转资本“脱实向虚”的趋势。作为城市经济,更要坚定不移地走制造业强市之路。制造业强则焦作强,抓好制造业,就抓住了经济命脉,满盘皆活。
近年来,特别是今年年初以来,市工信委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调研时提出的“河南要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及竞争力,着力打好‘四张牌’,对传统支柱产业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改造提升”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市委全会精神,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筑牢工业强市根基,围绕打造中原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市工信委转变观念、明确方向、筑牢根基、树好“龙头”、培植优势,强力实施“三大改造”,扎实开展“百企退城”,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引领我市制造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凤凰涅槃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领头雁”
众多发展实例表明,只有落后的产品、工艺和技术,没有落后的产业,面对转型重点和难点的传统产业,是告别昔日辉煌?还是实现凤凰涅槃?市工信委站位全局,深度探究,深刻认识到焦作工业的优势在传统工业,转型攻坚的重点和难点也在传统工业,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是最现实、最有效的转型之路。没有传统工业的高质量发展,就没有焦作工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项目带动、培育“龙头”,实施“三大改造”引领传统产业高质量
去年年初以来,市工信委制订出台了《焦作市2018年转型发展攻坚工业“三大改造”实施方案》,以推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智能化改造、技术改造、绿色化改造为路径,以工业转型升级项目和大企业集团培育为抓手,引导和推动企业开展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以传统产业改造为突破口,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强力推进绿色化、智能化和企业技术改造为代表的“三大改造”。中原内配通过实施智能化改造,气缸套生产全部实现自动化,年产销量、市场占有率稳居世界第一;生产效率提高44%,能耗同比降低35%,人员减少76%,产品一致性超过98%。中原内配的智能生产线,只是市工信委建立的焦作市“三大改造”项目库中通过“三大改造”实现提质增效的一个缩影。
飞鸿安全玻璃通过实施节能low-e玻璃智能化改造项目,直接利用机器人、机械手实现自动上下片,产品质量稳步提升,质量标准达到国际水平,成为玻璃深加工行业第一个使用机器人、机械手的厂家。焦作万方在电解铝行业内率先进行电解烟气提标治理,目前项目一期暨电解一分厂净化系统改造工程已建成试运行,投运后,总体减排90%以上。龙蟒佰利联通过一系列改造,将钛白粉生产工艺由硫酸法改为氯化法,实现了产品质量的大幅提升,并将产品由单一的钛白粉扩展到富钛料、锆产品、钛合金等系列产品,实现产业链的延伸。
今年1~8月份,市“三大改造”项目库共入库项目406个,完成投资247亿元,占年度目标的74.2%。其中,实施企业技术改造项目273个,完成投资213.96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额的74.9%;绿色化改造项目87个,完成投资14.26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额的77.8%;智能化改造项目46个,完成投资18.78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额的65.2%。
二是坚持项目带动,推动高质量发展。项目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总抓手。今年年初以来,谋划了210个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转型升级项目,与去年相比,项目数量更多、规模更大。其中,包括10个有重大影响的工业转型升级项目(即市十大重点工业项目),市工信委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强力推荐十大重点工业项目建设,中原内配年产180万只国六发动机钢质活塞、龙蟒佰利联年产20万吨氯化法钛白粉、隆丰皮草综合加工产业园等项目年内建成投产。同时,加快推进伊赛牛肉熟食制品生产线及配套冷链物流中心、御捷低速纯电动车和锂电池等重点项目建设。截至8月,完成投资224.57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78.25%。其中,十大重点工业项目今年1~8月,实际完成投资31.26亿元,占年度计划72%,为去年全年投资额的123%。
三是持续实施大企业集团培育工程。按照《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大企业集团的实施意见》的总体要求,强力实施“1020”大企业集团培育工程。围绕龙头企业延链补链强链,构建完整产业链,打造竞争优势鲜明的产业集群。截至8月,“1020”大企业集团培育对象共实现总产值532.2亿元,同比增长9.4%。
(二)“百企退城”“腾笼换鸟”,开展工业企业搬迁改造支撑城市发展高质量
现代经济是城市经济,能否吸纳优质项目,集聚高端要素,城市载体是关键。我市中心城区依然分布着大量工业企业,虽然曾经带来过辉煌,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产业结构偏重、环境污染大、空间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已经严重限制了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因此,加快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步伐,既是促进企业升级改造、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需要,更是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品质、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需要。
市工信委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应时而动,以更大的责任担当,以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示范城市为核心,在全省率先提出开展“百企退城”攻坚行动,确定自2018至2020年用3年时间完成规定范围内100家企业搬迁改造。
截至目前,我市中心城区有66家企业已启动搬迁改造工作,其中有17家企业已完成搬迁改造,分别占年度目标的108.2%和89.5%。17家企业共腾退土地924.6亩,挂牌出让403亩,出让金达11.77亿元。截至8月底,城区PM10、PM2.5同比分别下降13.2%和10.7%,特别是8月份当月PM10浓度为7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5%;PM2.5浓度为4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7.3%,下降率均位列全省第一。
到2020年年末,“百企退城”攻坚行动完成后,我市要基本完成城市核心区工业企业向省级产业集聚区、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转移或实现就地转型,中心城区主要工业污染源基本消除;利用企业搬迁腾退后的约600公顷土地优先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科技研发、金融服务、文化旅游、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服务业,完成中心城区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抢占高地 战略性新兴产业
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抢占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的制高点。成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和“驱动器”。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量小、比重低,既是我市产业发展的短板,也是我们下一步发展的重点,更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今年,市工信委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意见》,大力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逐步提高新兴产业比重,优化产业结构。
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半导体显示材料、高端电子产品、元器件研发与制造。2018年,征集电子信息产业项目10个,截至目前,完成投资9.7亿元,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23.87亿元,同比增长12%,高于全市工业增长4.1个百分点,皓泽电子、康耀电子、鑫宇光、嵩阳光电等一大批企业竣工投产,并带动了国安电子、鑫宇之光、和光光电等企业落户焦作。
生物医药产业:依托武陟生物医药集群和健康元、国药容生、辅仁怀庆堂、新开源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基于生物技术的医药中间体、原料药、成品药研发与制造、疫苗研发与制造、医疗设备与器械研发与制造、精准医疗等。立足“四大怀药”原产地优势,大力发展中药产品研发与制造,加快推进同仁堂年产1000吨中药颗粒、保和堂中药饮片项目建设速度,打造完整的特色中药产业链。
新材料产业:打造佰利联全球钛、锆粉体材料巨头企业,推动年产3万吨海绵钛、与中兴通讯合作建设的年产1000万片多色系氧化锆陶瓷手机壳、中山国安火炬新材料产业化、新开源高分子材料研发中心等项目建设。继续保持多氟多六氟磷酸锂、飞孟金刚石超硬材料等企业行业优势,扶持发展装配式建筑、低碳节能型住宅模块等新型建筑材料。
此外,要发展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光伏发电、天然气综合利用、锂电池等新能源产业。
“引数入焦” 数字经济是推动
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当前,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全球兴起。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拓展,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层出不穷,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成为制造业的一篇大文章。面对新一轮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之际,我市该如何抢抓机遇,实现制造业“涅槃升级”?
市工信委放眼全局,立足自身,“引数入焦”,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是当前产业革命和技术变革的重要产物,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一方面,围绕数据产业化,大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业态。另一方面,围绕产业数据化,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实施企业上云和智能化改造,促进制造业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度融合,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一)围绕数据产业化,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市工信委积极培育数字经济新型市场主体,加快和支持数字经济平台建设。9月7日,我市成功与浪潮集团签署发展数字经济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我市数字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以大数据创新应用为先导,以基础能力提升为支撑,以优化发展生态为保障,打造中原地区重要的大数据产业基地。依托蛮蛮云等企业,培育发展专业化的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处理企业,壮大大数据核心产业。深入推进与浪潮集团的战略合作,加快浪潮大数据产业园和工业互联网综合平台建设,促使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积极发展智能终端、人工智能等大数据关联产业,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工业云服务和工业大数据平台,推动软件与服务、设计与制造资源、关键技术与标准的开放共享。双方将深化在工业互联网平台、大数据产业园、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发展,将有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同时,加大工作力度,协调河南蛮蛮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在今年年底前完成数据中心的云平台项目建设。
(二)围绕产业数据化,加快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发展。深入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加快生产装备智能化升级和信息系统集成,发展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的新型制造模式,促进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以数字化丰富要素供给,以网络化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以智能化提升产出效能。加强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引育,在方案设计、软件开发、装备制造、技术支持、检测维护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服务。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面向制造业提供基础设施、能力交易、应用软件等服务的综合性平台,以及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务的行业性平台,打造以平台为核心的生态圈。实施“千企上云”专项行动,推动制造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截至8月份,我市15家企业已启动实施两化融合贯标工作,77家企业完成了对标工作;认定省级以上示范智能工厂6个、示范智能车间16个、服务型制造企业1家;53家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76个,完成投资21.33亿元。5家企业申报了2019年省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66家企业与综合云平台服务企业签订“上云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