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玮萱
核心提示:
近年来,博爱县按照省、市脱贫攻坚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各项目标任务,突出“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三大抓手,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在产业扶贫上,该县依托特色产业,把优势项目作为基础和支撑,突出“电商平台带动、主体联结带动、技能培训带动、集体经济带动”四大抓手,拓展出一条全方位引领发展、立体式助力脱贫的产业扶贫新路子。
近年来,在产业扶贫的道路上,博爱县成效明显:
2017年,博爱县实施产业项目56个,使用资金937.77万元。2018年,编制实施产业项目29个,使用资金844万元,建设日光温棚91座,新建半地下温室11座,发展特色林果种植业500亩,建设服装等加工项目4个。在产业扶贫的推动下,该县23个贫困村初步达到村村一个带贫产业,贫困户产业项目基本实现全覆盖,带动4313户12980名贫困人口受益。中国精准扶贫网、大河网、《河南日报》等多家媒体先后刊文,介绍博爱县产业精准扶贫的经验和做法。
2017年,省委副书记王炯、省驻村办主任崔琰等领导在博爱调研时,对博爱县产业扶贫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全省农村电子商务精准扶贫会议上,“博爱县电商扶贫模式”被确定为全省4种成功模式之一。
那么,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背后,博爱县到底使用了什么“法宝”呢?
搭建电商平台
为产业扶贫拓开一条大路
博爱是全国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苏宁易购、淘宝、卖货郎等8大电商平台先后落户入驻。2017年,该县在脱贫任务较重的村建立了28个农村服务网点,提供代购代销、出行医疗等惠民服务,推进电商与贫困户、商户对接,有效扩宽增收渠道。
在电商宣传活动中,该县以“县长喊你回家做电商”活动为主题,精心策划实施了“电商扶贫沙龙”“胡扯会儿”“姜一聚”“博爱七贤电商产品争霸赛”“我为博爱代言”“电商扶贫专场招聘会”“竹林松茸、怀姜采摘直播”等系列活动,搭建了贫困户了解电商、接触电商的平台和桥梁。
在电商营销助力脱贫上,该县相继与苏宁、博爱人家、卖货郎等电商平台合作,于每年5月20日举办线上线下樱桃节,帮助贫困户网上销售,打造“博爱樱桃·初恋的味道”这一特色品牌。与苏宁易购、淘宝特色中国合作,利用博爱人家、博爱馆等自建平台开展网上“山货节”营销,使山区贫困户尝到了电商发展的甜头。
在电商引领助力脱贫上,该县清化镇街道太子庄佳怡家电商公司线上销售“懒人沙发”,为贫困户提供了11个就业岗位,采取加工外包的形式,使周边40余户贫困户月均增收800元。河南素洁电商公司建设澡巾布加工车间2个,带动182户贫困户实现增收。河南十七组电商公司分别在许良镇赵后村、机房村和鸿昌街道七方村,实施赤松茸种植、储藏加工扶贫项目,带动150余户贫困户就业增收。该县寨豁乡小底村2017年全村樱桃总产量达30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570万元。樱桃节期间,贫困户从事第三产业实现增收。
2017年,全县共建成电商扶贫加工点3个,带动239户贫困户增收,《焦作日报》头版刊文《博爱县农村电商发展棒棒哒》,总结推广博爱县农村电商发展经验。
突出主体带动
让产业扶贫多一股合力
在扶贫攻坚工作中,该县确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路径,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扶贫基地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把资金变股金、贫困户变股民、贫困劳动力变产业工人,凝聚发展合力。
该县清化镇街道南朱营村、太子庄村整合全部贫困户产业扶持项目资金204万元,建设大棚40座,覆盖贫困户356户;金城乡金杯蔬菜合作社整合13个村产业扶持项目116.8万元,建设大棚9座,覆盖贫困户292户。
寨豁乡发展林果种植产业,成立小底村春冠樱桃专业合作社,打造玄坛庙冬桃品牌,实行统一经营管理,走出了一条依靠特色林果、实现脱贫的山区农村经济发展路子。目前,寨豁乡共发展樱桃3000亩、冬桃800亩、连翘2000亩,带动148户贫困户受益。孝敬镇博爱源蔬菜合作社流转土地1100亩,建成各类大棚350座,41户贫困户土地流转,246户贫困户入股分红,15名贫困人口入园务工。目前,孝敬镇蔬菜种植面积达3.5万亩,各类蔬菜大棚12700余座,有390户贫困户从事蔬菜种植,其中360户贫困户实现脱贫,成为农业部“一村一品”示范乡镇。博爱天赐蔬菜种植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和有机农作物采摘,带动112户贫困户进行小麦、辣椒套种800余亩,亩产量各500余公斤,效益5000余元。
河南中绿御景草坪公司与南张茹村69户贫困户采取股份制合作形式,贫困户以150亩滩地及产业扶持4000元入股,公司负责日常管理和销售,预计每年增收1300余元。焦作市董兴现代农业发展公司流转土地518亩,建设大棚100余座,300余名贫困农民通过基地务工和自主种养殖增加收入。博爱人家电商公司对建档立卡贫困户采取优先原则,累计帮助52名贫困人员实现脱贫,月收入可达2000余元,目前15名贫困人员在公司就业。
念活集体经济“四字诀”
让产业扶贫多一个引擎
博爱县是河南省首批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县之一,念好“土、农、公、活”“四字诀”,盘活集体经济发展一盘棋,可以让产业扶贫多个引擎。
“土”。鼓励和引导村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折价入股,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孝敬镇齐村党支部成立了兴齐现代农业发展公司,流转土地500余亩,开展高效秋粮种植和蔬菜种植等,2017年实现集体增收11万元。
“农”。以绿色有机蔬菜和高产粮食种植为抓手,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孝敬镇西王贺村发挥蔬菜种植的传统优势,新建10座半地下温棚,年实现集体经济增收20.8万元。
“公”。将产业扶持资金作为贫困户的股金,通过集体经济定期股权分红带领群众致富。2017年,清化镇街道南朱营村将1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以股金分红的形式全部兑付给村民,全村106户贫困户每户领到730元分红金,其他230户非贫困户每户领到100元分红金。
“活”。金城乡西碑村集中使用产业扶持资金40万元,建成半地下温室大棚3座、大型农业仓库1座;争取集体经济项目资金140万元,建设半地下温室大棚10座,带动65人稳定就业,每户贫困户获得800元收益分红。孝敬镇双庙村以“集体+公司+农户”的模式,利用产业扶持项目资金78万元,建成34座大拱棚、1个服装加工扶贫车间,带动全村贫困户增收。目前,该县已成立农业合作社550家、家庭农场134家,流转土地11.36万亩,蔬菜生产面积达10万亩,年总产量达110多万吨,年总产值16.5亿元,是全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
加强技能培训
让产业扶贫多一项支撑
扶贫莫过扶志。
为此,该县实行“培训+产业”志、智双扶模式,激发内生动力。该县紧扣贫困户需求,对症下药、因户施策,积极开展“雨露计划”、贫困家庭劳动力培训、残疾人培训、电商培训,帮助贫困人口在创业技能和就业技能方面实现“双提升”。
2017年,该县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045人,其中培训贫困家庭劳动力218人,并为301名残疾人免费提供了种植、按摩技术培训。
2017年,该县电商培训贫困人口1839人。在寨豁乡樱桃、冬桃种植基地,该县开展了微信营销培训。在蔬菜种植基地孝敬镇,该县与“一亩田”电商合作开展网络营销培训,使贫困户从蔬菜种植户直接变成经纪人。在竹编之乡许良镇,该县聘请了河南浸云电商公司开展贫困户竹编技能培训。同时,该县还在博爱源蔬菜合作社设立了“农民夜校”,开设果树种植、蔬菜种植等实用技术课堂,请农民专家对群众进行培训。
今年,该县正在持续加大种植、焊工、烹饪、电商等各类培训力度,着力为县域南里村、东内都村、西内都村的电焊产业,马营村的澡巾布加工产业,张武村的洗浴服务,以及机房村的竹编加工产业等,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因户增收、因村强特、因乡统筹,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工则工、宜游则游的“四因四宜”工作理念,是该县产业扶贫工作始终遵循的原则。在先进理念的引领下,该县上下齐动员,正以前所未有的拼劲、干劲、韧劲,开拓创新一条极具博爱特色的脱贫攻坚路。
图① 驻村干部引智扶贫。
图② 志愿服务送温暖。
图③ 扶贫义诊到乡村。
图④ 产业帮扶贫困户。
图⑤ 蔬菜大棚助农脱贫。
图⑥ 高山樱桃富了贫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