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2016年2月,修武县被列入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名单。三年来,按照国家和省旅游部门关于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该县认真贯彻落实“全域美学”理念,围绕“全域统筹、景城联动、产业融合、优化提升”的总体思路,坚持龙头景区带动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全域旅游服务理念,拉高标杆、加压奋进,瞄准短板、挂图作战,高标一流开展创建工作。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云台山共接待游客41.86万人次,创造了假日旅游市场的新纪录。
高位统筹,政策保障 提升全域旅游创建格局
党政统筹做保障。把全域旅游创建工作作为全县的“一号工程”,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长的创建工作指挥部,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定期听取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困难问题。全县各单位都把全域旅游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建立起“党政主导、党政领导、党政推动、党政监督”的高位推动工作格局。
创新机制激活力。积极探索“1+3+N”的旅游管理模式,成立修武县旅游发展委员会,优化机构设置,赋予产业规划、行业监管、统筹协调等相应职能。2016年9月,在全省率先启动建立“旅游警察大队+旅游法庭+工商旅游分局”三位一体的综合执法体系。2017年4月,又联合16家执法部门建立了旅游执法联席会议制度,新增设旅游物价巡查大队、旅游食品安全监管大队,构建起“1+3+2”的旅游管理新格局。同时,设立县旅游综合执法办公室,6家执法部门派驻人员集中办公,建立起修武旅游治理体系的“司令部”,被省旅游局授予“全省旅游体制改革先进单位”称号。
创新政策促发展。出台《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支持全域旅游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业。县财政每年列支2000万元,用于包括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特色民宿在内的全域旅游工作。设立了总规模50亿元的“修武县全域旅游产业发展基金”,累计融资7亿元用于全域旅游相关项目建设。
科学规划,多规合一
确立全域旅游发展战略
以高水准的规划为龙头,按照多规合一的原则,突出目标战略、资源特点和发展趋势,高起点、品牌化、差异化地统筹推进旅游产业集聚、项目开发、业态培育和配套体系建设。借助罗兰贝格等专业智库高标准编制《修武县产业发展规划》《修武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修武县全域旅游整体营销规划》等系列规划,“跳出小旅游、谋划大旅游”,从战略层面确立修武旅游产业的定位与突破方向。
在布局上,提出了“面(全域统筹)、核(云台山景区)、轴(景城联动轴)、点(项目支撑)、带(旅游景观带)”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围绕服务云台山景区发展,提出了“山(以山为本)、边(周边助力)、店(服务提升)、点(项目配套)、带(产业布局)”的龙头景区发展方向。
在融合上,全县重点行业规划都与全域旅游规划相融互补,有效衔接。同时,制订实施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把“治山、治水、治污”“生产、生活、生态”“宜居、宜业、宜游”有机统一起来。
在目标上,实施“品质城区、国际景区、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特色民宿”建设,通过产业推动、项目助力,全面推动修武旅游“二次创业”,着力打造“宜居宜游、主客共享”的中原养生地核心区、中原三产融合示范县、中国超级旅游目的地三大核心竞争力品牌。
完善体系,强化功能
提高全域旅游服务标准
积极实施“厕所革命”。累计投资1800余万元,在城区、景区、乡村旅游点和旅游道路沿线新建、改建旅游厕所96座,实现了“数量充足、干净卫生、实用免费、管理有效”。城区主要道路沿线行政事业单位和对外服务场所公厕,全部免费对外开放。
构建便捷交通网络。统筹社会各方面力量,掀起交通工程大会战热潮,全力保障郑云城际铁路、郑云高速等战略性旅游交通干线投入运营,铁路上实现与郑州17分钟的快速连接、公路上进入郑州1小时经济圈。启动县城到云台山的旅游专用景观大道建设工程,投资3.6亿元建设金云路、东虎路等乡村旅游道路,形成景城联通、快行慢游的自助游交通服务体系。
完善咨询集散体系。在城区投资1.2亿元建设集“游客服务、商贸流通、餐饮娱乐、文化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修武县游客服务中心,在云台山、青龙峡等景区建设高标准的游客服务中心,在县城宁城公园、高铁广场设立旅游咨询服务点,更新和完善旅游标识标牌560余个,将郑云高速云台山站打造成为“景点式”收费站,使游客不进入景区就能享受到AAAAA级景区的服务。
融合发展,共建共享
丰富全域旅游产品体系
围绕全产业覆盖、全链条延伸,积极引导相关产业向旅游融合,在“旅游+城镇化”“旅游+民宿”“旅游+体育”“旅游+康养”“旅游+教育”“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科技”等方面积极探索,通过“旅游+”形成“群马拉车”的旅游产业发展大格局。
一是在“旅游+城镇化”方面。围绕 “一年大突破、两年大提升、三年大变样”的县城建设目标,谋划实施总投资249亿元的旅游城市建设项目69个,改造提升15条城市道路、60条背街小巷,搭建“七纵八横”的城区路网框架,启动供暖供气、智慧城管、路灯智慧照明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10亿元、征迁1110余户,对千年运粮河进行大规模生态改造,打造豫北最美的旅游县城。投资20亿元,占地700亩,在城区建设AAAA级景区标准的云台古镇,全力打造城市景观和旅游商贸中心。在云台山景区周边,建设了云武堂康养小镇等项目,谋划实施了七贤培训康养小镇、巴士房车小镇等一批高端旅游项目。加快打造金岭坡村、一斗水村、韩庄村、后雁门村等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构建全域推动、全域美的城镇化格局。
二是在“旅游+民宿”方面。围绕打造北方民宿之都的目标,举办“乡村旅游暨民宿发展研讨会”,出台了民宿发展奖励扶持政策,建设了云上的院子、半山云窑、云台森兮、汀澜民宿、纳里有家等一批特色民宿项目,推出了竹韵闲园、云栖雅院、探宿等一批特色民宿示范户,加快推进兵盘台湾风情村落、陪嫁妆村民宿村落、磨石坡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在全省率先举办了民宿节庆活动,得到了上百家媒体网站和数百名旅游达人的关注和推广,修武民宿品牌“云宿”登上百度图谱,成为修武旅游的新IP。
三是在“旅游+体育”方面。多次举办了“云台山杯”中国汽车越野巡回赛、云台山中国热气球俱乐部联赛、倒走扁带吉尼斯世界纪录挑战赛、云台山九九国际登山挑战赛等多项体育旅游赛事,启动了低空飞行项目,云台山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单位。今年6月14日至18日,又策划举办了“首届中国云台山夏季英雄大会”大型旅游IP嘉年华活动,汽车越野赛、彩色欢乐跑、无人机表演、摇滚音乐节、电竞大赛等一系列精彩主题活动在云台山亮相,总参与人数达15万人次,景区及旅游产业综合收入增长80%,创造了修武旅游的专属“黄金周”。
四是在“旅游+康养”方面。充分挖掘七贤养生文化、怀药养生文化等,加快推进国医堂建设项目、老年养护中心、云台山医药集团优质中药饮片生产线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医、养、食、药、学、游”全面融合,加快打造“中原养生地核心区”。
五是在“旅游+教育”方面。与台湾慈明中学合作办学,打造“台湾特色”旅游实用技能培训学校,力争建成豫北最优的旅游人才培训基地。与郑州澍青医专合作,建立健康服务人才培养基地,为“旅游+康养”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与河南理工大学合作建立了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的云台山文化旅游学院,采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培养方式,为修武旅游发展储备人才。
六是在“旅游+文化”方面。建设了当阳峪绞胎瓷文化产业园、夜游云溪谷、特色美食城、七贤文化主题乐园等文旅融合发展项目,开展文化体验旅游。依托“青龙陪嫁山庄”的历史传说,将陪嫁妆村打造为太行山上的“爱情村”。加大文创产品开发力度,设计“云台小七”IP动漫形象,推动竹林七贤文化与特色农业、旅游业有机结合。
七是在“旅游+农业”方面。建成云台冰菊基地、韩庄驿站采摘园等多个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研发推广了水果玉米、彩虹西瓜、晚秋黄梨等特色农产品。成立九如怀药非遗研修院,拥有国家级传承人和药学专家14人,与中国医学科学院等机构共同成立合作团队,挖掘怀药的经典种植炮制技术,培养传承人,研发新产品,拥有多个怀药品牌。
八是在“旅游+科技”方面。建设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云景环球360○影幕和三维地理导览系统,实施VR旅游体验项目,借助科技发展提升旅游体验品质。中国地质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多所高校在云台山景区建立产学研基地,实地开展山地、水文等相关科研活动。地质科考游、生物科考游日渐成为云台山景区的旅游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