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焦作市两会上,“健康养生”“康养文化”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多次提及,成为推进我市服务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
那么,作为我市奋力打造“中原康养地”的核心产业——太极文化产业,又该如何实现优化升级、高质量发展呢?
两会之外,记者关注到了一篇由焦作太极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焦作太极拳发展基金会会长王战平主笔的文章,题目为《焦作太极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方向》,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温县陈家沟拳师走出小山村迈向大舞台;到上世纪90年代,焦作太极文化产业“白鹤亮翅”;再到如今,通过连续数届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的举办以及陈家沟太极文旅小镇等一批产业项目兴起,焦作太极文化传承与发展已进入新境界。
然而,当我们侧目打探“少林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时,便会有这样的感觉:相比“少林武术”,焦作太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少了许多关键“调料”,发展表现略显平淡。
那么,焦作太极文化传承与发展亟须什么“调料”呢?
王战平说,太极拳魅力无穷,世界上有近三亿人在习练太极拳,100多个国家都有太极拳组织,许多外国人认识中国文化是从习练太极拳开始的。不过,从各地太极拳的传承和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大多数习练者对太极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存在认知的局限性。大多数人将太极拳当作一般意义上的武术来习练或传承,而真正了解太极文化的习练者寥寥无几。
从太极文化诞生到现在,民间传承时刻都在进行着。
在政府层面上,国家体育部门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推广简化的24式太极拳套路;太极拳发源地温县也在上世纪80年代就下文在县中小学推广太极拳;1999年、2002年、2005年中共焦作市委先后三次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各机关、厂矿、事业单位广泛持久地开展太极拳练习;2009年9月18日,焦作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在全市中小学推广普及太极拳的通知》;2013年8月20日,焦作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太极拳“六进”活动的通知》。
不管是民间还是政府,每一项举动都会推动太极文化的传播。可王战平认为,这种传播仅仅是将太极文化当作一种武术套路来推广,远未涉及“文化”,很容易在推广中流于形式。
他说,如今在焦作、国内和国外找一个太极拳教练不是难事,但找一个懂太极文化的专业教师却很难。
焦作太极文化传承与发展任重道远,它需要的不仅仅是“套路师傅”,它更需要一支专注于太极文化传承的职业化的教师队伍。
焦作此短板亟待补上。当下,太极拳产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多地都在争做太极文化的中心。王战平认为:确立世界太极文化中心地位,没有比太极拳发源地——焦作更合适的地方了。然而,若不快马加鞭,占据主导,中心地位依旧岌岌可危。
确立世界太极文化中心地位,焦作太极文化传承与发展亟须“文武并举”。
两年前,国学大师余秋雨来焦作考察时曾提笔写下“中华大秘,藏于太极”。可见,太极文化之深奥远非几套拳法所能诠释。探寻太极文化之奥妙,确立焦作太极文化中心的地位,需要培育专业化、职业化、规模化的人才队伍,需要标准化的文化传承模式。
王战平说,太极文化的核心价值对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体现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太极文化功能的多重性,决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与目标。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就是标准化传承体系的完善。同时,又为专业人才真正走向职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他提议,焦作在全省率先实施为中小学培养太极拳专业特岗教师工程,在全省率先实施为行政村培养一名太极文化专业人才工程。以太极文化构建和谐农村、和谐社区,探索出一条创建我国建设和谐农村、和谐社区的新路子。
同时,为彰显地域优势,焦作可以把太极文化打造成焦作乃至全省职业教育特色品牌。遍布登封塔沟的、成规模的“少林学校”的“少林武术”已成为省政府重点打造现代职业教育的地方产业特色的职教知名品牌之一,而“焦作太极”在这方面却尚未起步。
多年来,成立一所高规格的中国(焦作)太极大学是许多热爱太极文化者的共同想法。在这方面,王战平也思虑深远。他希望,将来焦作出现一所规格高,全日制本科,太极学科全面化、系统化的专业大学。也只有这样的大学,才能培养出一批专业化的太极文化传播人才,也才能促进太极文化传播的规模化、标准化,从而助力焦作打造国家文化特色城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此刻,打造世界太极文化中心,或可帮助焦作太极文化发展站在更高处,看更远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