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主张“无欲而欲”。“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老子》十二章《俭欲》中提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认为,缤纷的物欲世界使人目盲,靡靡的音乐使人思想麻木,鲜美的滋味使人每天想念,纵马打猎行乐使人心性浮躁发狂,稀有难得的货物使人行为不轨。老子以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为例,指出在物质享受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不能为物所役,产生异化,出现一些不端行为,过度放纵自己,沉迷于声色之中,淡化了精神追求,失去自我。当然,无欲不是禁欲,而是限制过分的欲望。按照老子的哲学逻辑,这里的“无”,不是什么也没有,而是为了大有,即大欲。人最大最根本的欲望是什么?是好好活着!“无欲而欲”反而能“成其大欲”。那么,反过来,盲目追逐非分之欲的结果恰恰是连性命和自由这些基本的欲望都不保。“大无即有”“大有即无”,这是老子廉政思想的精髓所在。所以,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素”:无色彩的布;“朴”:未经雕琢的木。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外表单纯,内心朴素,减少私心,减少欲望。这既是对一个人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执政者理想人格的最高期望。接着他还要求“去甚,去奢,去泰”,这里的“甚”是“极端”的意思;“奢”,是指“奢侈”;“泰”则是“安逸,过分的舒适”。老子还主张“知止不殆,知足不辱”,就是说,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危险,知道满足的人就不受辱。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一章中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将慈爱、节俭、处下居后当作人生三宝,这是老子为人处世、无为而治思想的最高智慧。
刚才我们讲到,春秋同时也是一个欲望沸腾的时期,从国君到平民无不在心中激荡着对欲望的渴求。“可欲”引发人的“不知足”,“不知足”又引发“贪得无厌”。“贪得无厌”对统治者来说,会把国家引向无穷的灾难;对官吏来说,会使自己陷入身败名裂的境地。老子目睹这些,在无可奈何的同时发出了严厉的警告。或许受老子廉政思想影响,在山东曲阜孔府的照壁上,画着一个叫“贪”的东西,长着龙的头、麒麟的身子、狮子的尾巴、牛的脚,被称为“四不像”。传说它原是天上的一只神兽,非常贪心,不吃五谷杂粮,专吃金银财宝,连八仙的宝贝都被它给霸占了,它还不满足,妄想吞吃天上的太阳,结果还没能靠近就被太阳给烤死了,最后掉进了大海。孔子的后人大概是在用这幅图警醒自己不要像“贪”那样欲壑难填,最终连命也保不住。还有一个民间故事:胡九韶,明朝金溪人。家境贫困的他,一边教书,一边努力耕作,仅仅可以衣食温饱。每天黄昏时,胡九韶都要到门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谢上天赐给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说:“我们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么谈得上是清福?”胡九韶说:“首先,我很庆幸生在太平盛世,没有战乱兵祸;其次,庆幸我们全家人都能有饭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饿、受冻;第三,庆幸的是家里没有病人,监狱中没有囚犯,这不是清福是什么?”可见,胡九韶深谙老子知足理念,并身体力行,一生无欲成就了他好好活着的大欲。
今天,面对市场经济的滚滚洪流,重温老子的教诲,我们的干部应该有所震撼和醒悟。一些大大小小的贪官翻身落马,究其根源,不正是因为对权力、金钱、美色的“可欲”“不知足”“欲得”而导致的吗!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