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是政治主张。孔子政治主张的核心体现在一个“仁”字,而仁的核心就是“爱人”,这是一个完整的链条。一是要求人们先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在家庭中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因为“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近仁是远仁的基础;二是进而推及对别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论语·乡党》篇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表明孔子爱人重于爱马;三是再进一步,“仁”还扩展为对君尽忠。司马迁《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七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以至于“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孔子希望通过忠君之“仁”重新建立合理的统治秩序;四是“仁”还要求统治者“以民为本”,对老百姓施行仁政。《论语·颜渊》记载,鲁哀公遇到了荒年,感到用度不足,向孔子的弟子有若讨教办法,有若说:“百姓足,君孰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于足?”虽然此话并非出于孔子之口,但却准确传达了孔子民为邦本的政治理念。
再次是政治路径。那么,通过什么样的路径来实现这种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呢?简单说,就是恢复周礼,重建秩序。礼的含义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这是说,礼是治理和安定国家,巩固国家的制度和维护社会所需要的秩序。孔子又说礼是“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十五年),是进行统治的根本法规,治国之纲。因此,“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礼记·礼运》)。丢了礼,就要以失去一切为代价。可见,孔子这里说的“礼”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二是形式上的规定,就是有关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以至婚丧嫁娶,待人接物到生活细节,按不同等级、身份,都有不同的礼仪规定,这叫“仪”。这里的“仪”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具体形式。孔子认为,礼和仪是相辅相成的,礼是根本的,仪是从属的;礼是内容,仪是形式。因此,礼的实现既靠强制的力量,又靠习俗力量,是内外结合,所以礼又和乐相连。孔子的“克己复礼”实际上是主张建立如周朝一样的“礼仪社会”,即“秩序和制度社会”。
最后是政治教化。方向有了,政策有了,路径也有了,那么,谁来推行?谁来践行?孔子认为,要靠大量的仁德国君,大批的正人君子,而这一切都需要政治教化。对执政者的教化,孔子主要是以答问的形式,比如鲁国权臣季康氏多次问政于孔子,孔子都毫不保留地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其中,季康子问孔子什么是政?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回答说,政就是端正,就是走正道。你带头端正自己,走正道,下面的人谁敢不走正道呢?季康子接着问如何执政,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意思是只要执政者施仁政,践善行,以身作则,老百姓就会如影随形地跟着你走。还有一次,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什么意思呢?说季康子苦于国中盗贼太多,就向孔子询问对策。孔子回答说:“如果您不贪图财物,即使奖励他们盗窃,他们也不会去做的。”就是说,只要在上位的施政者行得正,在下位的臣民们自会仿效而行。还有一次,鲁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就是鲁哀公问孔子:“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孔子对于卿士官吏的教化,也主要体现在一个“正”字。(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