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金融扶贫政策落地的难题?沁阳市大胆探索创新,着力健全“三个体系”,提升金融扶贫水平,采取“政府+合作社+银行+担保公司”四位一体模式,通过户贷户用、户贷社用、社贷社用、企贷企用四种途径,支持贫困对象发展产业脱贫,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政银合作、多方参与的金融扶贫大集结、大协作创新之路,实现了金融扶贫政策的精准落地。去年以来,该市各类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扶贫贷款6000万元,带动1723个贫困户户年均稳定增收3000元,户贷率达到52.74%。该市金融扶贫的成功实践,被《金融时报》《河南日报》和省委《调查研究》等媒体平台发表推广。
精准脱贫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决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金融扶贫在所有精准扶贫举措和办法中最综合、最有效,也最持久。2014年国务院扶贫办等五部委推出扶贫小额信贷政策,但这一特惠政策遭遇多重瓶颈。破解金融扶贫政策落地难,成为沁阳人精准脱贫攻坚的重点。为促进金融扶贫政策落地,该市针对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在乡村普遍缺位,信用体系、风险防控以及产业发展不到位等实际问题,制订了《沁阳市扶贫小额信贷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从健全“三个体系”、创新金融扶贫模式上发力,补短板、强弱项,抓突破、促落地。
健全三级普惠金融服务体系。该市统筹各方资源,在全市建立了市级普惠金融扶贫服务中心、乡镇普惠金融扶贫服务站、村街普惠金融扶贫服务部三级服务体系,形成了“市有领导小组统筹总揽全局、乡有工作小组负责区域推进、村有协贷委员会细化落实”的普惠金融暨金融精准扶贫三级组织保障体系,确保贫困户信贷需求与普惠金融政策的无缝对接。目前,各涉农扶贫银行已在13个乡镇(街道)的村街设立329个普惠金融扶贫服务部,打通了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健全扶贫信用评价体系。依托诚信沁阳365网站、企业信用数据查询平台、农村信用数据查询平台、普惠金融精准扶贫平台“一网三平台”,该市为20个贫困村1989个农户授信7214万元。目前,“一网三平台”共录入近700家企业、10万余个农户的信用信息。
健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该市财政拿出300余万元用于系统维护和科技研发,在技术层面依托云计算技术联通互联网,大幅度提高信用数据的采集效率和信息质量;出资596万元设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建立熔断机制,在贷款不良率达3%时暂停发放贷款,及时化解风险,确保扶贫小额贷款“贷得出、收得回、补得准、有效益”。目前,该市累计为1700个贫困户发放贷款5221万元,户贷率达52.74%。
在健全“三个体系”的基础上,该市还积极探索金融扶贫模式,提升了扶贫成效。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企贷企用+贫困户”模式。为用活金融政策,沁阳农商行向5家带贫企业发放贷款5000万元,进行资产收益投资,按照每户每年1000~3000元的标准支持贫困户增收发展,今年上半年,每户500~1500元的141.25万元资产收益分红已经发放到1619名贫困户手中。二是“政府+企业”模式。在全省首推由市财政和保险公司3∶7比例共同出资,连续2年按照每人每年100元的标准,为所有享受政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免费办理小额人身意外保险,今年,将保险保障额度由原来的3.35万元提高至9.4万元,人寿公司沁阳支公司已为140个贫困户理赔各类保险金52.05万元。三是“保险+就业”模式。保险公司将劳动能力差且不能外出务工的贫困户聘用为协保员或保险宣传员,按照每户每年3300元的工资标准帮助560个贫困户就业。四是“创业+就业”模式。对有创业意愿和条件的贫困户,在“享受5万元以下免担保”金融扶贫小额信贷的基础上,再实行“2户担保可贷5万元、3户担保可贷10万元”的政策,并进行全程指导服务。该办法实行以来,已为22个贫困户发放贷款182万元,有150人实现自主创业。
健全“三个体系”,创新“四种模式”,使金融扶贫政策落了地,结出丰硕成果。该市崇义镇西苟庄村是个省级贫困村,去年以来利用金融资金165.55万元,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起食用菌栽培、大棚蜜瓜种植和缝纫加工3个扶贫项目,安置务工人员103人,其中贫困人员42人,贫困户每年分红11.75万元,贫困人员年人均务工收入9000元,今年该村有望摘掉贫困村帽子。王召乡利用金融和财政资金,采取“企业+贫困户”模式,新上酒店一次性用品加工项目,使许多贫困户不仅每年有500元的保底分红收益,还优先进入企业打工,每人每月收入15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