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省级贫困村,贫困发生率40%;一个村党组织凝聚力弱、基础设施缺乏、脱贫产业空白、村民发展积极性低的贫困村,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竟然实现了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民收入稳步提高,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周边村民羡慕的“明星村”,博爱县清化镇街道太子庄村的这一变化着实让人吃惊。为探明究竟,记者日前到该村进行了采访。
“现在领着小孩也有地方去了,还可以锻炼身体,村里发展得太好了。”在该村文化广场正领着孙子玩的王凤琴老太太告诉记者。同在文化广场内,67岁的张洪祥老先生高兴地告诉记者该村变化前后的场景:“你看,文化广场那边的那条大路,晚上成群结队的人在健身,这就是变化。以前晴天走路一身土、雨天走路一身泥,一到下雨,村民不是往家里跑,而是往雨里跑,因为村里没有排水管道,稍不留意雨水就会往家里流。房子比较低的,还要用排水泵往外排水。以前村民因为没有地方去,往往会聚在一起打牌,时不时还会有矛盾发生。”
记者在该村看到:大小街道基本都进行了硬化处理,排水管道修在了地下,主要街道两旁还设置了花坛、种上了花草,在白色的墙面上还画上了美丽的水彩画。该村村容村貌的变化,常常吸引周边群众来参观。该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卫军说出了变化的原因:太子庄村位于博爱县南部,属于省级贫困村,全村有558户2600人,现有耕地2880亩。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23户1051人。原来的道路坑洼不平,污水雨水横流,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农田水利设施不足,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严重缺乏,村民“行路难、浇地难、卫生难”的问题突出。为解决基础设施薄弱问题,在帮扶单位市环保局及博爱县的支持下,截至2018年7月,共投入各类资金1102.4万元,实施3批8个基础设施项目建设。2016年,协调争取资金769万元,实施2个项目:一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340万,敷设地下污水管网4133米,建设污水处理站1座、垃圾中转站1座,配备垃圾收集车6辆、转运车1辆;二是美丽乡村项目429万元,硬化道路5500米,敷设雨水管网1350米,建设1200平方米文化广场,安装太阳能路灯43盏,种植绿化树575棵,建设公厕1座,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
如何增强村民的凝聚力?该村首先想到的是建设党组织阵地,将原来的老旧办公楼重新粉刷改造,分别设立村史馆、党员活动中心及3个党小组的单独活动室,充分发挥“忆村史、颂党恩、聚民心”作用。同时,打造“党建综合体”。以村党支部为核心,辐射村委会周边超市、卫生所、饭店、供销社、学校等场所,以党群服务中心、图书室、文化大院、村史馆等公共服务场所为平台,以党群议事会、支部联办、党员联户、党员设岗定责等公共服务机制为载体,形成村党支部对群众的凝聚作用,努力在党员与群众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
村容村貌改善了,但是村民没有钱还是不行。怎样才能实现贫困村快速脱贫呢?怎样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该村通过实行党支部联办、党员联户制度,推行“党群一家亲”(党群1+7)工作模式,真正做到了“群众有呼声,党员有响应”。目前,联户党员已入户走访300人次,收集群众诉求60余条,发现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120余个,帮助解决89个。群众需要办理的民政救济、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11个方面20项具体事务,都纳入党支部承接代办范围,由党支部审核受理后确定一名村委成员为事项承办人,代群众办理相关事项。
针对该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作物种植和外出务工的实际情况,该村确定了建设两个扶贫产业基地的思路。一是建设高效农业生产园区。该村申请上级资金178.4万元,作为集体产业的启动资金,集中流转土地78亩,建设蔬菜大棚45座和钢结构阳光温室7座,种植从海南引进的芦荟等,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约8万至10万元,6月份为每户贫困户分红270元。二是建设电商家具厂产业扶贫基地。依托村内一家发展势头较好的电商沙发家具企业,充分发挥家具企业用工能力强的产业优势,为该企业申请扶贫产业基地奖补资金10万元,用于扩大生产。组织企业与村内11户贫困户结对共建,目前,入厂务工人员每月收入2000~4000元,沙发套外加工人员每月收入1000~2000元,脱贫成效显著。目前,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从223户1051人减少为85户363人,2019年年底将实现省级贫困村“摘帽”。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借助太子庄村自身区位优势,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完善村庄各项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美丽宜居村庄,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团结带领干部群众推动太子庄村高质量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王卫军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