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山阳城丨残疾人之家 上一版3
南太行的柿子
远 航
宝剑锋从磨砺出
冯齐:努力拼搏 再创辉煌
郝雪薇:年龄小 志气高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8 年10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太行的柿子
□何 频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本报资料图片)
 
   

  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秋来钩柿子,柿子在高处像红灯笼一样,老人们就说柿子是咱这儿的特产。那意思是说,离开了咱家这一带,别的地方就少有柿子,或者说,至少别处的柿子没有咱的好吃。当我来到省会工作了,才知道北邙岭上,与老家隔河相望的荥阳地界,遍地柿子树,柿子更多。而江南、闽南,广西和云南等地,南方和西南的柿子,各自也很出名。

  吃过许多地方的柿子以后,我觉得老家老辈人之所以盛赞自己家乡的柿子,并非只是闻见不广,而是和旧年山里穷困贫寒,人们靠柿子与柿子制品充饥作吃食有关,过日子离不开柿子,就深深地感恩柿子。柿子树好像通人性似的,近人生长,险峻的高山或山岭上不多,倒是临近村庄的地方,路边地边,房前屋后,沟沟壑壑,曲曲弯弯的多是柿树。

  八月黄

  老家的柿子,八月黄是主打。可以说,柿子家族里如果没有八月黄,柿子就没有那么重要了,那它只是类似本地的山楂和梨一样,是配搭点缀生活的普通果实而已,大年初一逮个兔——有它不多,没它也不少。柿子和柿子树作为老家人心目中不可或缺的铁杆庄稼,数量很多。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指的就是这方方正正、硬硬实实的八月黄柿子。秋天集中钩柿子的时候,每家院子里堆有小山一样的柿子,不用问就是八月黄。八月黄于收秋前变黄,可以尝鲜吃些漤柿子。“霜降不摘柿,硬柿变软柿。”经历寒露而霜降,叶凝夜露,果披寒霜,它由浅黄而变金橙,丰满至极,糖分酿足了,却还没有发软,这才是大批收获柿子、钩柿子的最佳时机。

  人们只用八月黄制作柿饼。白天钩柿子,夜里加工柿子,拿八月黄来说,去柿子皮,接着晒柿子,翻腾柿子,捂柿子……再晒再捂,翻来覆去,直至柿子在寒冬里迎风出霜,再出霜,柿饼就是这样做成的。老家的柿饼,是踏踏实实的笨柿饼,传统柿饼,优质柿饼。着眼那柿饼,个个肉乎乎地蒙着厚而细腻的一层白霜,内瓤金黄色甜如饴不说,那独特的吃口,混合了自然风味和手工精巧,所以它既绵软又筋道。论起柿饼来,不是说别的地方柿饼不好,每年国庆节才过不久,就有南方来的柿饼在超市里开卖,我没法形容这柿饼——哪里是柿饼,好像是一个个没有长毛翼的小田鼠仔仔,红秃秃的,红色也不正常,而没有柿霜的柿饼,哪里是正宗而好吃的柿饼?日前曝出广西一带制作柿饼,有人集中染色和喷洒“白霜”的糗事来。陕西富平,用当地的尖柿子作柿饼,如今很出名,已经是网红的柿饼了。前几年冬天路过那里去韩城,大巴车停在服务区的时候,年轻人争着下车买柿饼。富平人推陈出新而取巧——人家把晒柿饼的工序与时俱进给简化了,软乎乎的金红色柿饼,远没到捂柿饼的环节就提前出售,吃口好,卖相也好,似乎老少皆宜。可它放到咱老家来,那柿饼充其量是“嫩柿饼”,还远远没有完成制作的工序呢。

  北京和京东地区,京津交界的盘山一带,出产的磨盘柿子很大,很耀眼。大个儿柿子作烘柿,好吃又过瘾。不知道是否可以用来制作柿饼。

  小火罐

  小火罐,顾名思义,就是小而圆,看着很乖的那种柿子。江南有橘有柿,柿子品种也多,而苏沪杭地区,人们独叫它野柿子。我的成都朋友则叫它龙眼柿。前不久,我去逛长沙四方坪农贸大市场,见那里把小火罐柿子叫鸟柿子。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各有各的比喻和形容。小火罐果实小树形也比较小,和八月黄比起来算是小乔木吧。它比八月黄成熟晚,熟透了像枸杞子和小番茄一样,颇喜人的成色,结的又特别稠,每个树枝被压弯,整个小火罐树形呈四面纷披状,酷似远古汉魏时代壁画与画像石里的吉祥树。大人喜欢逗着小孩子,一口一个,“啊呜啊呜”吃小火罐。在各种柿子里面,它类似儿童饼干里的动物饼干,一边吃,一边可资欣赏。

  小火罐柿子,对于乡村旅游来说,既可以招客观光,钩柿子又不太费力,卖柿子价钱也看好,所以,多栽小火罐柿树能赚钱,这事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原本山村里很稀罕的小火罐柿子,现在大量栽种,它已经取代了八月黄曾经的主打地位,遍地都是了。

  许多人从小吃过烘柿,忘不掉这一口。作家刘庆邦是周口沈丘人,外婆家是豫东尉氏人。去年9月他来郑州,我与《河南日报》的凤秋姑娘陪他到火锅店吃涮羊肉,百步穿杨的距离都不到,一出门遇到个骑自行车卖烘柿的,正是小火罐柿子,庆邦先生非要吃不可。话说吃柿子捡软的捏,他给我俩说起了烘柿故事——当年把硬柿子放软,他的姥姥和舅舅,要在柿子堆里点上一盏煤油灯,把柿子皮都熏黑了。山里人过去放烘柿,自己吃的也不着急,有人弄几个砀山梨或鸭梨,放到柿子堆里起催化作用。多数是把柿子放到红薯窖里,点上一盏或几盏灯,还有人为了卖柿子,烘火催熟。现在好办了,拿催熟剂“乙烯利”一喷,三两天就变成好烘柿了。

  小柿

  小字的读音都差不多,柿这个字,我们却读为“叟”。老家的柿子品种不少,八月黄、小火罐、老轿庭等,很少有带柿核的,唯独这小柿有柿核。而且,几乎每一个小柿都有一两个柿核,扁扁的柿核月牙形。小柿不小,比小火罐大,也是专门用来吃烘柿的。它不同于其他柿子作烘柿,比如老轿庭,瓤口面乎乎的甜,而小柿如同水柿子似的,一口就吸溜了。后来我在豫西的三门峡和陕西潼关多遇柿子,兵马俑博物馆附近有两大特产,柿子和石榴。那里的柿子分火晶和水晶两种。我们说的小柿,南太行的小柿,类似人家的水晶柿子。

  传统的小柿,单就其中的柿核多,树也和八月黄一样高大,采摘不便,且不及小火罐的成色与卖相,这些年逐渐淡出了。现在回到老家,我们的下一代,二三十岁的小伙子和姑娘,知道小柿的不多了。小火罐一枝独秀,压制了小柿,连八月黄也感到很憋屈。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