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视觉新闻 上一版3
秋意润江岭 文化助脱贫
解放区丰泽园小学:南部教育的闪亮“新星”
廉语金典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8 年10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秋意润江岭 文化助脱贫
本报记者 王龙卿/文 本报记者 赵耀东/图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秋意渐浓,太行融金,瑰丽似霞的红叶开始展露它耀眼的光芒,满树的柿子摇晃着似红灯笼般喜庆,此时的博爱县寨豁乡江岭村仿佛是一个色彩斑斓的梦幻童话世界。10月27日上午,江岭首届赏秋文化节开幕式暨焦作百姓文化超市下乡活动在村里举办,吸引了数百名摄影家、户外爱好者、游客和当地村民参加。

  欢声笑语,歌声嘹亮,焦作市歌舞剧院的演员们载歌载舞,精彩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江岭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闫胜利说,江岭村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古寨、古屋、古树、古道见证了岁月沧桑。在江岭村11棵百年以上树龄的国槐中,有一棵活了1800年,是我市现存最老的千年古槐,至今仍枝繁叶茂。紧邻江岭的古丹道是古代连接晋豫的交通要道,位于山巅古寨,与丹河对岸九渡的宋寨共同扼守着古丹道,是历代军事要地。

  2013年,江岭村被定为贫困村。2015年,市委宣传部驻村工作队来到江岭村。驻村第一书记陈良军说,江岭村有18户贫困户,市委宣传部的18名干部和18户贫困户结对子开展精准脱贫活动。以农民增收为重点,以整村脱贫摘帽为目标,确保高标准、高质量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帮助村里理清发展思路,通过产业扶贫、科技支撑等多种方式全力推进精准脱贫工作。

  市传统村落保护协会会长董世坤说,乡村振兴已成为国家重要战略,江铃村历史悠久、环境优美,必将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我们联合了焦作市摄影家协会、河南理工大学“中原传统村落建筑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等举办首届赏秋文化节,就是想宣传江岭,助力脱贫攻坚,让农民早些富起来。

  赏秋文化节上最开心的还是江岭村的老百姓,他们有的高兴地看节目,有的摆出小米、柿子、红薯等土特产进行销售。一位农民说,往年自家种的小米大都自己吃或送给亲戚朋友,以后有游客来江岭玩,就可以请他们尝一尝江岭的小米了,我们也能增加收入。

  “下一步,江岭村将围绕全域旅游,利用紧邻青天河、靳家岭景区的区位优势以及旅游道路站点的枢纽位置,按照宜居、宜业、宜游的目标,深入挖掘千年古槐、古村、古战场等历史文化内涵,讲述山村故事,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打造旅游产业链,让农产品变成旅游产品、农家院变成农家乐、绿水青山变成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闫胜利说。

  图① 红彤彤的柿子很是诱人。

  图② 支起大锅,炖一锅香喷喷的大烩菜招待客人。

  图③ 欢快的歌舞跳起来。

  图④ 这棵枝繁叶茂的国槐树龄达1800年,是我市现存最老的千年古槐。

  图⑤ 典型的以天然石材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南太行山地民居。

  图⑥ 深秋的江岭村五彩斑斓,层林尽染。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