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孙军)加快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达标率要达到80%、持续提升贫困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按时完成贫困村的“七个一”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加强脱贫攻坚主题作品创作展演……今后,我市将进一步深入开展文化扶贫工作,助力贫困地区实现稳定脱贫和可持续发展。这是记者在昨日召开的全市文化扶贫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上了解到的。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今年年初以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树牢“四个意识”,扎实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通过强化宣传舆论引导,开展文化惠民,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等推动文化扶贫不断取得新进展,为全市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强大动力。
全市各地各部门结合单位职能,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坚持文化惠民重点向贫困村倾斜,组织文化志愿者服务队、“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向阳花”演出队等深入贫困村开展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市文化部门组织国有院团、民营院团与贫困村业务文艺团队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开展送文化、种文化、创文化、传文化活动,做到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丰富贫困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较好地激发了贫困村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百姓文化超市”在文化扶贫工作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据统计,截至10月底,“百姓文化超市”微信公众号粉丝已突破6万人,手机微信平台注册量达9.96万人,组织线上活动491场,线上预定率达75%。推出“百姓文化超市”“智慧屋”系列文化活动14期,场场爆满,内容涉及文化、教育、科技等服务领域。全市共处理线上各类文化订单3万多个,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1%。
筑牢文化的基石,搭建扶贫的大厦。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深入开展扶贫扶志工作,推进文化扶贫,让更多贫困群众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
加快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是当前我市推进文化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是贫困村“七个一”基础设施建设(一个文化广场、一个简易戏台、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宣传栏、一套广播器材、一套文体器材、一套体育设施器材),要切实保障好建设资金,加快进度,严格标准,精心组织项目实施,确保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达到“七个一”的省定标准,为推动贫困地区早日脱贫致富提供文化设施条件。
持续提升贫困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围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在文化扶贫攻坚中,我市将坚持一手抓硬件建设、一手抓软件建设。在服务内容上,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贫困村文化服务终端流动,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深入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纪念馆等免费开放工作,加强流动文化服务,认真开展戏曲进校园、舞台艺术送基层、送文化下乡、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快乐星期天”主题活动等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提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贫困地区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做好农家书屋提质增效工作,有针对性地补充适应农村群众需求的出版物。发挥“百姓文化超市”服务终端的作用,积极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借助国家“文化云”、省“百姓文化云”的优质资源,认真做好对接工作,构建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文化惠民网,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着力加强脱贫攻坚主题作品创作展演。今后,我市文化部门将加强脱贫攻坚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展演、展示,充分发挥文化扶贫在扶志、扶智中的作用。在题材选择方面,聚焦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内容,深入扶贫工作一线,挖掘典型,推出一批反映扶贫事迹、先进典型、经验做法、创新案例的艺术作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能量,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改变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为实现乡村振兴、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在“舞台艺术送基层”等各类文化下乡活动中,增加和突出相关题材的文艺作品,结合农闲和节假日,增加演出场次,提高演出质量,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
精准扶贫脱贫,要扶物质,更要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现如今,文化扶贫的效果逐渐显现,随着一系列文化扶贫的措施进一步实施,我市文化软实力将进一步增强,进一步提升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有效助力贫困地区实现稳定脱贫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