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听惊雷。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发出“改革开放”这振聋发聩的声音。
那时,发源于河洛文化核心区温县赵堡镇陈家沟的太极拳,经过300多年薪火相传,已由陈氏一家的独得之秘,衍变成了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诸多太极拳流派。
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为太极拳的全面发展营造了巨大的空间;邓小平题词:“太极拳好”,使太极拳这一国之瑰宝为世人所知。
1981年,日本太极拳爱好者到访陈家沟,向世界打开了陈家沟封闭的大门。
当年,来自韩国、法国、澳大利亚、意大利、美国等世界各地的太极拳爱好者组成逾百批学习团队纷至沓来,朝拜太极圣地,感悟太极文化。
1982年,陈家沟太极拳学校成立,并大规模招收学员教拳;同年,国家选派朱天才到新加坡传授太极拳,朱天才也由此成为第一个国家外派传拳的太极大师。
太极拳外引内联喜迎发展盛世,紧扣改革铿锵脚步终成开放高地。1982年,温县被国务院确定为“甲级对外开放县”。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太极圣地练拳蔚然成风,开馆授拳、赴外传拳的拳师以全新的思维视野、较高的文化理论素养及深厚的武术修养向全世界传播太极拳文化,传递太极拳文化的精神、智慧、气度、神韵。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春风从南国他乡一路北上,在古温大地春风化雨孕育出太极拳发展史上的一棵常青树——首届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
1992年举办的首届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共接待来自23个国家及地区的境外人士343人,各省(市)自治区人士3090人。年会的成功举办使陈家沟、温县迈上了对外开放的国际大舞台。
此后,温县连续举办了五届国际太极拳年会。2000年后,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移至焦作举办,升级更名为“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两年一届的交流大赛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九届。
其间,1992年,国家体委命名温县为第一批全国“武术之乡”。
2006年,国务院公布太极拳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温县为“中国太极拳发源地”,并在温县建立“中国太极拳文化研究基地”。
2007年,中国武术协会命名温县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
2008年,中国政府启动太极拳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工作。
太极拳作为国学的“活化石”,在一大批有技能、有理论、有思想、有修为的“新四有拳师”助推下,以其独有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传播世界,吸引越来越多的世界太极人痴迷太极拳、探寻陈家沟、聚睛发源地。
2015年10月18日10时,伴随着《春江花月夜》的优美曲调,在陈家沟景区、温县一中校区,上至六七十岁的老人,下至八九岁的孩童近1.2万名当地太极拳爱好者,与国外120余万名太极拳爱好者共舞太极,积极响应由太极圣地——河南省焦作市倡议发起的“共享太极 共享健康”世界百万太极拳爱好者共同演练活动。此次活动成功挑战世界吉尼斯纪录,为世界最大的武术运动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创建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太极拳的发展也踏上了新征程。
2017年9月1日至17日,世界百城千万人太极拳展演风靡全球。一股热流,从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出发,流经省会郑州,流经首都北京,沿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快速涌动,在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形成了滚滚热潮。575个国内城市、25个国家50多个国外城市共1000多万太极拳人参与的演练活动,受到全球3亿多太极拳习练者的共同关注。
诞生于陈家沟的太极拳,凭借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以其和谐、健康、共享的时代特征和内在魅力,成为全世界都说中国话的鲜明文化符号。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更加开放的陈家沟,更加开放的温县,更加开放的焦作,怀揣着满满的文化自信,将为全世界的健康事业贡献取之不尽的东方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