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天地更宽广。乘改革开放的东风,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焦作经济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方位开放,对外合作步伐不断加快。全市外贸、外资、外经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小本生意到营销全球,形成了“三外”并举、“三外”联动、互相促进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元化发展新格局。
外贸收购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
改革开放40年,随着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焦作外贸历经了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的全省统一调供出口、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自营进出口探索、本世纪初的全面开放和现如今的融入“一带一路”四个发展阶段。
时光追溯到1979年,我市开始大力发展化学、医药、纺织、工艺类商品出口。到了1980年,我市在巩固扩大了棉布、陶瓷、药纱布、耐火砖等新产品出口的基础上,推出了服装、棉纱、氧氯化锆、乙炔炭黑、氯化烯土等产品,外贸收购额达到1429.9万元,一跃突破千万元大关。到了1986年这个重要节点,我市外贸收购额达到7056万元,出口商品品种也不断增多,由1979年的20余种发展到11大类130余种,产品出口世界五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出口收购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商品有40余种,陶瓷出口占全省总量的70%,出口服装年加工能力为130万件,居全省第二位,化工、医药、纺织等产品在全省出口贸易中均占有重要地位。
我市一直是全省出口创汇和对外经贸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进出口贸易额等指标多年位居全省前三位。2000年,我市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亿美元大关,其中实现进口额5332万美元,同比增长133.65%;实现出口额7080万美元,同比增长27.3%,提前两个月完成省定目标,受到了省外经厅通电嘉奖。到了2018年,仅前三季度,我市就实现进出口总额122.93亿元,同比增长11.56%,进出口总额居全省第三位。其中,实现出口额88.79亿元,同比增长10.3%,出口额居全省第四位;实现进口额34.14亿元,同比增长14.97%,进口额居全省第四位。
“引进来”和“走出去”齐头并进
“引进来”和“走出去”的齐头并进,是我市扩大开放的主要举措,也是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跃升的主要动力。
早在1984年,我市开始引进外资,在短短两年时间里,我市共成立了5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总投资746万美元,其中外资404万美元。1984年11月至1986年12月,我市已有40多个企业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德国等近40家企业的外商洽谈合资经营和引进设备事宜;从美国、日本、瑞典等10个国家和地区引进先进技术设备项目26个,总值达3265.56万美元。在对外劳务合作方面,1981年至1986年期间,我市派遣5个劳务技术合作组共215人到伊拉克开展劳务合作,共为国家创汇160多万美元。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鼓励有条件企业对外投资,积极开拓国外工程承包、劳务市场。2017年,中原内配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孟州市联冠塑胶有限公司、焦作市科瑞森重装股份有限公司、博爱县新开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在美国、瑞典等地成立分公司。2017年,我市实际利用外资8.3亿美元,居全省第六位;合同利用外资10亿美元,居全省第二位。对外劳务输出1459人,同比增长62.4%;新签对外劳务合作合同额9744.5万美元,同比增长1391%;对外劳务完成营业额7551.6万美元,同比增长1077%。
“一带一路”
把“焦作制造”推向全球
改革开放以来,富有商业意识的焦作很快就成为我省重要的对外贸易城市之一。进入新时期,“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为焦作的扩大开放开辟了新境界,为转型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近年来,焦作充分发挥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对外开放从经济领域向文化、体育、医疗、友好交流等领域全方位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目前,焦作已与“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建立了贸易往来,境外投资涉及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和北美等地区。2018年前三季度,我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额达32.39亿元,同比增长21.6%;对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出口额达45.83亿元,同比增长13.66%;对金砖国家出口额达9.98亿元,同比增长32.36%;对印度、印度尼西亚市场保持较快较稳定的出口增长,同比分别增长54.37%和51.02%。
与此同时,围绕打造郑州大都市区门户城市、中原城市群和豫晋交界地区区域性中心,我市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积极对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郑州国际陆港等郑州的优势资源,依托河南德众公共保税中心、河南(武陟)国家干线公铁物流港、中站区物流金融示范园、马村区经开通港跨境电商示范园等焦作的优质物流项目,打造外贸发展新引擎。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融入“一带一路”的焦作在扩大开放的路上正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