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映在青天河靳家岭游览区十万亩红叶中的一座石头院落,不时传来游客的欢声笑语,打破大山的宁静。这座建在半山坡、见证了曾经那段战天斗地知青岁月的院落名叫“知青村”。
10月25日,“知青村”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当年曾在国有博爱县大堂林场下乡劳动的新乡知青以及他们的老工友。
国有博爱县大堂林场,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国有博爱林场,初建于1957年,位于博爱县最北部深山区,下设大堂、长岭、街岭、南坡4个林区。上世纪70年代,26名新乡知青响应国家“上山下乡”号召来到长岭林区,造林护林,劳动锻炼,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这里。
走进“知青村”,回到自己曾经生产劳动、生活学习的地方,老知青们一个个激动不已。摸一摸熟悉的磨盘、辘轳,看一看居住过的窑洞,敲一敲老槐树上挂着的铁钟,眼前的一切又将他们带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长岭是当时大堂林场最偏僻的林区,森林资源丰富,生活条件却最差。
“过去没有水、没有电。”
“那时晚上窑洞外面经常有狼、豹子在转悠。”
“吃水靠地窖存雨水,水都是黄色的,生活条件艰苦得很。”
40多年分别再聚首,看着熟悉的地方和熟悉的人,老知青们打开了话匣子,追忆往昔,谈工作、聊生活、话友谊,你一言我一语,感慨万千。虽然当年条件艰苦,但说到动情处,许多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1974年下乡来到这里的新乡知青刘新胜,当时只有十七八岁。时隔多年故地重游,他哽咽着告诉记者:“来到这里看到‘知青回家’‘第二故乡’的横幅,我心潮澎湃。大家也都十分怀念那段岁月。”
时光荏苒。当年,风华正茂、满腔热血的知青们在一座座山头刨坑挑水、植树造林,在广阔天地里战天斗地、搏击风云。如今,昔日荒山已披上绿装,以河南省国有博爱林场为依托建立的靳家岭游览区秋季形成的万亩红叶海壮观景象,吸引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这让老知青们倍感自豪和欣慰。乘坐豪华游船泛舟大泉湖,青天河美丽的湖光山色更是令他们陶醉。
今非昔比!甘于奉献的热血青春,换来的是绿水青山,老知青们脸上洋溢着的是幸福的笑容。
得知曾经的知青点被青天河景区打造成以红色记忆文化为主题的“知青村”项目,为让更多游客了解这里的知青故事,老知青们纷纷将各自珍藏的老照片赠送给景区。
现在,依山而建的窑洞被修复加固,焕发出新的生机;知青广场干净整洁,民兵食堂变身老物件陈列馆,水电齐全的窑洞民宿别具一格。未来,“知青村”的二期、三期项目将陆续开建,知青语录林、擒豹洞、靶场、知青大舞台等都将一一呈现。“知青村”将通过实物展示、场景再现,让游客找寻知青记忆、了解知青故事有了一个好去处。
谈及“知青村”项目,青天河景区管理局局长庞国平动情地说:“当年在长岭林区艰苦的环境下,知青们把青春献给了山林,他们的顽强意志和无私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现在,青天河红叶节声名远播,靳家岭更是被游客称为‘中国红海’,这些都离不开老知青的无私奉献和辛勤劳动。青天河景区之所以进行知青村红色文化开发,就是为了传承知青的红色记忆和艰苦创业精神,让全国游客在这里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青天河‘知青村’成为知青文化的一个缩影。”
时代的记忆难以磨灭,无悔的青春终难忘怀。11月4日,数百名来自漯河、新乡、焦作的老知青纷纷慕名而来。漫步“知青村”,126名漯河老知青激动地载歌载舞,许多游客被他们那炽热的情怀深深感染。
据统计,青天河“知青村”自10月份开放以来,累计接待游客1万多人次,成为许多老知青重温激情燃烧岁月的向往之地和年轻人的网红打卡地。
“知青生活是我们的美好回忆,希望这里建设得越来越好。”来自新乡的老知青李秋梅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图① 青天河“知青村”受到不少游客欢迎。
图② 游客在青天河“知青村”体验推磨。
图③ “知青村”一角。 本报记者 王爱红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