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郭树勋)近年来,示范区持续扎实开展“放管服”改革,以“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工作为抓手,以标准化试点市创建为目标,积极推进网上审批、一窗受理、集成服务等改革举措,最大限度地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
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中,示范区从建设区行政服务中心及乡、村两级便民服务场所入手。示范区行政服务中心成立于2015年7月,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按照功能定位,该中心分为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和便民服务大厅两大部分。目前,该中心已有18个单位进驻,设立服务窗口43个,工作人员50余名。该中心配备有先进的电子查询系统、网上办公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通过电子查询系统,对办理事项、办事程序、申报材料、法律依据、承诺时限等内容进行公开,办事群众在互联网上就可以提交相应的办事材料。该中心还配备16台电脑,在全市率先设置了较为集中的企业、群众自助指导办事区,办事群众可以在网上自助办理营业执照、税务事项及其他审批事项。此外,该中心还设置了导办台、咨询辅导台、等候休息椅、评价器以及免费wifi、轮椅、打印、复印、传真等便民服务配套设施,方便群众办理事项。为开展“四城联创”工作,该中心还设立了志愿者服务站、礼仪大讲堂,制作了多种宣传牌和宣传展板。
按照创建国家行政审批试点市的相关要求,示范区对区、乡两级便民服务中心进行业务指导和督导,目前6个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已全部接入电子政务网络,权利事项流程配置全部完成,硬件基本上达到要求;104个村、4个社区便民服务站全部达到“四个一”标准,各乡镇(街道)对代办员进行了培训,为每个代办员配置了代办码。每个乡镇(街道)确定一个村为示范点,率先取得突破。
为实现“一次办妥”目标,示范区大力推进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按照《示范区政务服务“一次办妥”改革总体方案》要求,一是重新梳理权利事项。对全区政务服务事项进行再次梳理,于今年4月底公布了第一批事项清单29项,5月底公布了第二批事项清单6项。二是积极推进网上政务服务。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在该区的应用单位主要包括发展改革规划局、招商融资促进局、国土建设环保局、农村工作办公室、社会事业局、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城市管理局7个部门,涉及行政审批事项49项。三是谋划实施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根据全区管理体制和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方案,结合拟推行的“大部制”管理模式特征,积极谋划开展政务服务方式改革,将进驻区行政服务中心的18个单位、40个窗口精简整合为投资项目、社会事务、商事登记3个综合受理窗口、9个咨询辅导、出件综合服务窗口。目前,区行政服务中心大厅布局已完成改造。
示范区针对以往存在的项目进驻不彻底、职能整合不到位、授权不到位等问题,积极开展“三集中”工作,即促进各类审批服务职能向一个内设机构集中,该内设机构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审批服务事项办理向政务服务网集中。一是推进事项集中。各乡镇(街道)、各部门按照办事“最多跑一次”的目标要求和“政务服务事项应进必进”的原则,将政务服务事项全部进驻政务服务中心,实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二是推进职能集中。各乡镇(街道)、各部门按照“不增加内设机构总数、不增加人员编制”的原则,全面整合归并内部科室审批服务职能。机构整合后,审批服务科室整体进驻政务服务中心办公,由负责人担任窗口首席代表,所需人员从相关职能机构的现有人员中调配。三是推进网上集中。各部门按照“最多跑一次”的要求,优化办事流程、简化办事环节、减少办事要件、压缩办事时限,编制公开办事指南,开通网上办理,同时在网上办事系统上传相关的表格等资料,方便群众查询浏览、下载上传,实现网上公开申报、受理、咨询和办复,真正实现“一网通办”。目前,区直7个部门和工商分局已完成此项工作。四是确保授权到位。各部门通过书面授权方式,授权各窗口负责政务服务事项的人员现场审批办理、内部流转衔接、外部牵头协同等工作,除需要上级部门或领导班子集体讨论的审批事项外,其他审批服务都要在政务服务中心完成,一律不得再在原单位受理,坚决杜绝部门“两头受理、体外循环”,真正做到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