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至31日,来自全国各地媒体的近200名社长、总编辑齐聚历史文化名城湖北荆州,共商报业新闻社会活动融合发展大计,探访该市共抓长江大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荆州故事。
会议期间,与会社长、总编辑走进古城宾阳楼、荆州博物馆、楚王车马阵、荆州日报传媒集团和荆州开发区,并赴松滋洈水和小南海生态涵养区、公安荆江分洪水利工程、监利“双水双绿”示范基地等地开展采访活动,实地参观、采访荆州围绕全面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努力描绘“万里长江,美在荆江”新画卷,加快推动荆州高质量发展的生动事例。
从融合1.0时代到5.0时代,如果说,荆州日报传媒集团以“日行千里”的加速度,在全国“纸媒寒冬”中走出的这条媒体融合“荆州模式”之路让大家交口称赞,而接下来在荆州的这一系列采访活动,则让媒体大咖们流连忘返。
文化旅游触摸荆州历史脉搏
荆州的历史文化底蕴究竟有多深厚?经历千百年战火洗礼,沧海桑田,荆州古城始终逶迤挺拔、完整而坚固,是我国府城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垣,素有“江南完璧”之美誉。
荆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168号汉墓的千年男尸“遂”,至今皮肤仍有弹性,关节可以弯折,其保存工艺让社长、总编辑们惊叹不已。楚文化特有的漆器、全世界唯一用整玉做成的玉覆面、现代工艺也无法复制的龙凤虎纹绣罗……让大家在感叹古人智慧的同时,也对楚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深刻认识。
“北有秦皇兵马俑,南有楚王车马阵”。楚王车马阵景区是目前国内乃至世界所见规模最大、保存最好、陵园分布最完整的楚国高等级贵族墓地,是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最高水平的杰出代表。按现行的“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寝”文保政策,熊家冢主冢、附冢迄今尘封未动,然而,现有的车马坑、殉葬墓发掘成果,其奢华程度已令人惊叹。
荆州,不仅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红色文化更是光彩照人。
10月31日上午,沿着蜿蜒的老街,走在斑驳的石板路上,看飞檐勾勒、苔痕上阶,社长、总编辑们走进红色古镇周老嘴,深刻领略了这座镌刻着红色记忆古镇的风采。
这里,每一栋老屋都留下了贺龙、周逸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贺龙曾三到监利,两次都居住在这里,房间里的家具默默地向嘉宾们诉说着峥嵘岁月里在这里发生的故事。
旧居前面的大厅,现在是周老嘴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纪念馆,400多件革命文物、1000多幅文献图片,充分展示了贺龙、周逸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战斗历程和英雄事迹。
“红色文化是一种重要资源,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红色古镇周老嘴坚守‘红色文化’之魂,做足‘文化育民’之功,走出了一条文化促和谐的发展路子。”咸阳日报社总编辑高彦民说,看到周老嘴镇正沿着建设“红色古镇”“特色小镇”“经济重镇”“和谐名镇”的路子,迈开农业现代化、工业规模化、旅游产业化的发展步伐,一定会让老百姓都过上富足幸福的日子。
长江大保护下好绿色发展棋
滚滚长江,出西陵峡,一路向东,横贯荆州,串起荆州下辖的8个县(市)区和3个功能区。
松滋是荆州下辖的一个县级市,紧邻长江南岸。近年来,松滋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指示精神,高扬“生态立市”大旗,狠抓长江大保护,全面推进“三个100平方公里行动”,即构建100平方公里生态水域,建设100平方公里生态屏障,打造100平方公里生态“绿肾”,彰显了不凡的生态追求。
洈水风景区和小南海生态涵养区就是最生动的例子。
“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乘着游轮,当成片绿色映入眼帘时,大家疲惫感瞬间消失。赏翠岛风光,听渔家放歌,观鱼儿绕游,看鸥鸟奋飞……库区绿水浩渺,天水一色,500多个湖心岛在水中形成连续的风景区域,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美景醉人!
清风徐来,花影浮动。水面泛起丝丝涟漪,野鸭在水里嬉戏……松滋小南海生态涵养区稻谷溪湿地公园,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盎然生机。谁能想到,两年前,这里是汇聚城市污水、投肥养殖、农业面源污染的“化粪池”。
“现在水质好多了,水草长起来了,湖边吹来的风是清新的,经常能看见一群群的白鹭。”在公园里散步的游人说,以前水是黑的,湖里不长水草,经常死鱼,散发出臭味,住在湖边真遭罪。
据了解,2016年年初,松滋市启动小南海生态涵养区项目建设,让松滋一河清水送入洞庭汇入长江。听到稻谷溪湿地公园工作人员讲述他们通过清淤、截污、堆岛、换水、栽植水生植物等措施,为稻谷溪湖进行“大换水”的故事时,资阳日报社副总编辑杨文俊忍不住啧啧称赞:“这的确是个大工程,及时响应了老百姓呼声。改变稻谷溪湖的现状是治水治污的需要,更是长江大保护的应有之意。这一点,荆州做得很好!”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为消除荆江水患,确保荆江大堤安全,1952年中央批准兴建荆江分洪工程——北闸。10月30日下午,走进北闸,当社长、总编辑们得知这座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依靠30万军民仅用了75天的惊人速度就建成时,纷纷赞叹,称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工程。“工程建设体现了坚忍不拔的水利精神!”淮北日报社总编辑李少华认为,这是军民团结、治水文化的红色典范。
如今,增添了绿植的生态护坡,既美观更涵养水土,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走在堤上,仿佛置身绿色长廊。在荆州,像北闸这样的绿植护坡如今不少,整个公安县的堤坝都采用了生态护坡办法,让长江两岸绿意盎然。
绿色产业助推荆州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指引下,国家级荆州开发区肩负着荆州工业经济火车头、国家转型升级示范区的时代使命,强力培育和发展支柱产业,推进产业升级,产业集聚度日益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截至2017年年底,园区规上工业企业达到427家,实现总产值961.88亿元,有高新技术企业77家。20多年来,荆州开发区已形成新能源汽车及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园、军民融合暨光通信电子信息产业园、绿色循环产业园、绿色建筑产业园、临港物流产业园五大直属产业园区。
走进市场占有率居中国转向行业之首的湖北恒隆企业集团,社长、总编辑们感叹恒隆欲打造中国“转向之都”的豪迈。“企业将绿色发展作为快速提升的突破口,构建汽车零部件制造‘绿色产业链’,光是这一点就很了不起。”一家报社的社长说。
乡村振兴的重点是产业振兴。作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县的监利县,享有湖北粮食第一县、全国水稻第一县、中国小龙虾第一县等美誉,近年来更是打造了优质农业的“荆州样板”。
依托当地资源优势转型,“米业老大”福娃集团走出了一步妙棋。自2013年开始小龙虾规模化养殖后,集团建基地抓示范,兴市场铺网点,大做水稻、水产相结合的“双水”文章,不仅引领当地虾产业扩量提质、由大变强,还带动当地群众找到了持续长久的增收之道,更收获了生态种养带来的绿色水稻、绿色水产“双绿”效益。据企业副总经理方冰介绍,3万亩虾稻共作种养基地,年产值可达1.5亿元。
10月31日,社长、总编辑们走进监利县虾稻共作现代农业示范区,只见方方正正的稻田里灌满了水,宽阔如湖。方冰介绍,水里都是小龙虾,待插秧时排水露田,虾就会游到四周围沟里。“原来小龙虾不是在臭水沟里长大的呀,这么多年咱们都误会它了!”一位总编辑说。
看着清澈的河水,杭州凡闻科技有限公司湖北区总经理田宏月笑称,今后吃小龙虾,一定要吃监利小龙虾。
“一亩水田既种稻又养小龙虾,两种看似不相干的生产方式融洽结合、互相滋养,生态种养模式带来了双收效益,真不愧是优质农业的‘荆州样板’。”参观完虾稻共作现代农业示范区后,河北青年报社冀中总编辑王永奇有了新感受。
天公作美。3天的采访中,一直艳阳高照,清风徐徐。每到一处参访点,社长、总编辑们都举起相机或者手机,拍下荆州的最美风景,拿出纸笔,记录荆州的发展变化。大家纷纷表示,回去之后,将大力宣传荆州围绕全面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长江故事,并学习、借鉴报业融媒体改革的“荆州模式”,推进本报社的新媒体建设和融媒体改革。
朱文艳 陈 丹 伍 丹 荆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