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被切开以后,会不会活下来?”“切两段可以活下来,那么切三段、切五段呢?”“横着切可以活,那么竖着切能不能活下来呢?”11月10日,解放区焦北小学四年级的一间教室里,孩子们围绕着蚯蚓的再生能力展开热烈讨论。看着孩子们对科学探究兴致勃勃的样子,主讲这堂课的科学老师徐伟川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今年41岁的徐伟川讲授科学课已有十多年的时间。“最初的时候,一些家长和学生对科学课有偏见,认为学好语文、数学等主课就好了。”徐伟川说,其实科学课非常重要,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了生物、物理、化学等学课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互动,鼓励学生质疑和探究,让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体验获取科学知识的过程及其所带来的快乐,产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初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为了扭转家长的观念,让孩子们爱上科学课,徐伟川决定从课堂教学入手,争取把每一节课都上成优质课。每一节课,他都认真设计教学流程、动手制作实验教具。“蚯蚓生活探测器”——他把一个小盒子巧妙地分成3个隔断,设计不同的开口与玻璃面,放进3种不同的土壤,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光线探测器”——他把不同大小的玻璃和镜面切合、粘贴,形成不同的形状和角度,让学生理解光线的反射与折射原理……十多年时间里,他不断创新发明,已经研究制作了近50个不同类型的教具。慢慢地,徐伟川的课堂开始变得灵活多样,通过各种小实验、小故事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深深喜爱上科学课。学生有了学习科学的兴趣,家长们自然也能感受到。他回忆,曾经有位家长找到他表示感谢,说因受科学课的影响,他的孩子学会了持之以恒,各科成绩有了明显提升。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教授科学课过程中,徐伟川发现,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主体是中心,学生的学习往往局限于课堂和书本,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者。这样的课堂很难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很难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对于这些问题,徐伟川勇于挑战、大胆尝试,开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学习的主人。“经过自己思考、动手实践获得的知识,孩子才能记忆深刻长久不忘。”从此,他的课堂气氛变得非常活跃,每个学生都在他创设的情境中积极探索,踊跃发言,在一次次动手实践中享受着创新的乐趣,好像每个人都成了小发明家、小科学家。
如今,在焦北小学,学生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已蔚然成风,徐伟川也在付出中享受着收获的喜悦。多年来,他先后获得了省教育技术装备和实践教育专家、市骨干教师、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市优秀辅导员等多项荣誉称号。同时,他执教的《纸笔筒》一课荣获国家科学优质课二等奖、《创新标语牌》一课荣获省科学优质课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