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林飞宏)近日,笔者从市工商局了解到,截至10月22日,市工商系统牵头归集各类涉企信息达363425条,归集率达99.5%,无论是信息归集率还是归集量均位列全省首位。
据工商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问题的存在。从各县(市)区、各部门归集的数据看,行政处罚信息占6.8%;行政许可信息占34.8%;抽查检查类信息占9.6%;小微企业信息占36.3%,联合惩戒信息占0.1%,司法信息占0.4%。涉企信息占比不均衡。一些重要数据,特别是向社会公示的数据,如行政处罚信息、抽查检查类信息等占比严重不足,严重违法信息至今为零。一些单位片面追求涉企信息归集率,忽视一些重要数据的归集。还有一些工作人员因操作失误产生了错误数据,因系统设计漏洞未能实现数据的有效清洗剔除而通过国家企业信息公示系统(河南)向社会公示。这些现象的出现严重损害了国家企业信息公示系统(河南)的信誉和权威性,偏离了涉企信息归集共享的初衷。
针对这一情况,市工商局研究决定,自2019年1月1日起,调整涉企信息归集数据统计口径,将12个归集涉企信息模块分为公开类信息和非公开类信息两类。其中,公开类信息包括行政处罚、行政许可、抽查检查、严重违法信息四类;非公开类信息包括小微企业扶持、联合惩戒、部门公告、荣誉信息、行政确认、行政仲裁、司法信息、行政征收八类。在通报各单位涉企信息归集率时,将涉企信息归集率分为公开类涉企信息归集率和非公开类涉企信息归集率两类。公开类涉企信息归集率按照100%的比例计入涉企信息归集率统计,非公开类涉企信息归集率按照30%的比例计入涉企信息归集率统计。公开类信息和非公开类信息的类型将随着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河南)信息公开情况实施动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