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俺村家家户户种丹参、防风、金银花等中药材,比种粮食赚钱多。但如果管理不善,肯定会有风险。现在,温县移民局请来河北中药材种植农艺师举办培训班,不仅教俺种植栽培、病虫防治技术,还帮俺作市场行情分析,太贴心实用了!”11月9日,在温县招贤乡太涧村举行的2018年度移民新村中药材种植加工培训班上,该村中药材种植户单小红感慨地说。
太涧村共285户,其中贫困户11户。该村1998年迁至温县以来,一直以种植高经济作物药材为主,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每年种植各种药材2000亩左右。温县移民局结对帮扶该村以来,立足中药材种植优势,在产业扶贫整村推进方面不断探索,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组织村两委会干部、中药材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技术人员赴全国最大的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安徽考察学习;邀请安徽、河北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的专家来村里授课;出资153万元为该村筹建药材深加工基地。
“在两年来的驻村蹲点调研中,我们发现中药材从增产角度促增收是一方面,但要大幅度提高种植户收入及推进全村产业发展,扶持深加工产业链是重头戏,同时也会带动周边乡村发展。村里每年种植药材防风1000余亩、丹参约800亩,以防风为例,亩产至少1.3吨,湿防风每公斤3.5元左右,而加工过的干防风每公斤16元,如果把药材加工成饮片,利润会更高。”温县移民局帮扶干部郑国庆说,“今年,移民局利用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153万元,在太涧村南吉祥路北建立药材深加工基地,并帮助该村成立了药材专业合作社。”
该村药材深加工基地占地5000平方米,其中生产烘干车间1000平方米,设置干燥机4台,冷库300平方米。“药材深加工基地投产后,每日能加工药材5吨至7吨,年产值可达1000万元以上。不仅能给村里所有药材种植户增加收入,还能提供采购、销售、运输等20余个岗位,可把村里的贫困户劳动力全部安排就业。”该村党支部书记宋喜民说,“其产业链的辐射带动作用也不可估量。”
单怀文是该村中药材种植户,年种植防风、丹参60余亩。谈起未来,他充满了憧憬:“技术培训让俺从‘土专家’变成了‘田秀才’,提高了产量;深加工基地帮俺扩大了销售市场,翻倍提高了利润。” (崔新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