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阳市崇义镇前扬香村一个农民因车祸致残,20多万元的民事赔偿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经常上访告状。该村“说理团”多次上下协调,依法解决了赔偿问题,并为其争取市县两级司法救助资金5万元,还筹集资金帮其整修了危房,彻底化解了纠纷。
这是该镇通过创建镇村“说理团”,使其发挥大作用的一个镜头。目前,该镇成立“说理团”39个,其中镇“说理团”1个,38个村全部成立了“说理团”,确保了群众遇到矛盾纠纷有地方评理,有人说理。
“成立镇村‘说理团’是化解新形势下农村矛盾纠纷所采取的创新之举。”崇义镇党委书记陈建军说。崇义镇有3.5万人,5万多亩地,随着城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开始凸显,人地矛盾突出,家庭矛盾、邻里矛盾增多,经济合同纠纷时有发生,长期积累的问题解决难度加大,曾经有一年赴京非访达20起,镇村干部疲于应付。这些矛盾如不及时化解,小矛盾、小纠纷有可能演变成不和谐、不稳定的大问题,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该镇通过咨询法律和社会专家,根据群众求公平、要发展的诉求,决定整合综治、司法、民调和农村“五老”人员等多种资源,成立镇、村矛盾化解“说理团”,用身边人说身边事,靠本地智慧解决本地问题。
该镇把镇、村“说理团”建设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上下协调,加大经费投入,由沁阳市委政法委为每村补贴2万元,镇里为每村补贴1.5万元。为了把“说理团”打造成群众信得过,能说理、能解决问题的组织,该镇采取了三大举措。
建立镇、村“说理团”队伍。镇“说理团”由党政班子成员、各办公室主任、股所站长、人大代表、律师等组成,设团长1名,指导员1名,副团长8名,成员14名。各村“说理团”由村党支部书记任团长,村两委会干部任副团长,成员由民调员及德高望重、热心公益事业、懂政策、有威望的人员组成。
建设“说理屋”工作阵地。“说理屋”是说理的地方,营造温馨和谐的环境非常重要。镇“说理屋”就设在镇矛盾化解调解中心,配备了视频监控、电脑等办公设备。各村“说理屋”设在村矛盾化解调解工作室,屋里有桌椅、饮水机、工作记录簿,墙上挂有群众依法逐级上访流程图等,确保群众遇到矛盾纠纷有地方说理。
建立镇村“说理团”三步走机制。第一步,村“说理团”实行源头说理,主动化解矛盾纠纷,防止矛盾扩大。村“说理团”成员发挥人熟地熟的优势,及时排查掌握社情民意和矛盾纠纷,就地解决或上报。第二步,在村级说理的基础上,逐级实行区村联合说理、镇村联合说理。全镇分为8个片区,村里将调解不了的疑难复杂矛盾纠纷交区、村“说理团”联合说理,区村联合说理解决不了的,交镇、村“说理团”联合解决。第三步,实行周例会制度。镇“说理团”每周召开一次例会,汇总矛盾纠纷和不安定因素排查解决情况,分析辖区群众信访动态,对可能造成越级上访的不稳定因素,及时向镇主要领导报告,并做好相关人员的说理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
有了镇、村“说理团”,大事、小事有人管。该镇兰户铺村邱某因宅基地纠纷上访20年,2012年赴京上访11次。镇、村“说理团”多次走访、开会,在摸清其心理和需求的基础上,上门宣传法律法规,协调上级部门资金3.5万元、镇扶贫资金2万元,帮助其盖了新房。邱某非常感激镇、村“说理团”,已经不再上访。南山村一名群众反映某公司占地补偿标准低,要求提高占地补偿标准。由于占地补偿问题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村“说理团”迅速介入,参与调研,多次召开某公司和有关群众协调会,最终圆满解决了问题。
“说理团”成立以来,有效地解决了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和疑难信访问题,促进了社会和谐,巩固了基层政权,深受基层干部群众欢迎。该镇赴京非访从以前的年均20起降到现在的零起。今年年初以来,该镇“说理团”调解矛盾纠纷54起,成功调解53起,调解成功率达98.1%;各村“说理团”调解矛盾纠纷成功率达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