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脱贫攻坚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扶贫先扶志 人勤百业兴
扶贫动态
给钱给物不如给技术
扶贫长镜头
除掉脱贫路上的“拦路虎”
扶贫长镜头
产业扶贫如何挑起脱贫攻坚“大梁”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8 年11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扶贫先扶志 人勤百业兴
——孟州市文化扶贫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
作者:本报记者 王 颖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精准扶贫政策好,人品人格不能少,千万不能等靠要,人穷更需志气高……”在孟州市赵和镇坡掌村,顺口溜《扶贫政策暖心窝》深受村民们欢迎,大家张口就能说上几句。

  一段小小顺口溜,唱出扶贫好政策。驻坡掌村第一书记孔德庆深有感触地说:“镇里组织文艺宣传队将扶贫政策编写成了顺口溜到村里演出,不仅让贫困户对扶贫政策熟记在心,还激发了他们的内生动力,真是个好法子。”

  扶贫先扶志,人勤百业兴。在孟州市,像坡掌村这样受益于文化扶贫的贫困村还有很多。

  在孟州市城伯镇,贫困户在精神扶贫培训班上,不仅可以聆听、学习身边榜样的先进事迹,在精神上“补钙”,还能学习蔬菜种植、玉米病虫害防治、果树病虫害防治等,收获了技术本领,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不断增强。

  “以前是思想认识不够,现在我彻底明白了,要脱贫致富不能只依靠政府,首先应该从自身做起。撸起袖子加油干,脱贫致富奔小康。”在培训班结业典礼上,城伯镇西武章村贫困户文秀的发言道出了贫困户的心声。

  从“输血”向“造血”转变,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转变,正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近年来,孟州市全面实施文化惠民、文化扶贫工程,为贫困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激发他们走出贫困的志向。

  结合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特点,孟州市通过“百姓文化超市”为贫困村提供“点单”配送舞蹈、戏曲、电影、培训等文化服务项目,还创作编排了脱贫攻坚题材的顺口溜《扶贫政策暖心窝》、戏剧小品《风波》以及音乐小品《回娘家》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组织“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深入贫困村,开展文化扶贫政策宣传和文艺节目演出。

  发挥文化扶贫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要讲究润物细无声。今年年初以来,该市为贫困村开展戏曲、歌舞演出和电影放映活动450余场,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不仅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更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

  文化扶贫的魅力在于启发民智、教化民风。“只要有嫂子在,这天就塌不下来!”在孟州市谷旦镇张庄村,以全国首届文明家庭代表范占先家庭的先进事迹编排的现代曲剧《嫂娘》,唱出了嫂娘有情有义有担当的精神境界,听来振奋人心。该村充分发挥范占先家庭先进事迹的示范作用,在村里建起了范占先先进事迹展览馆,让群众不出村就能受到良好家风文化的熏陶。

  今年5月,投资20余万元建成的我市首家村级家风馆——立义家风馆在孟州市城伯镇立义村落成并开放,村民们尤其是贫困群众在这里可以聆听家风故事、感受家风文化。

  随后,西虢镇莫沟村村史馆建成、化工镇横山村村史馆建成、河阳办事处函丈村村史馆建成……一个个村史馆的开放,让更多的农村群众尤其是贫困人口能够在村史馆内追寻传统、铭记历史、感恩先贤,激发他们知荣辱、求奋进的脱贫志向。

  目前,孟州共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60个、村史馆和党史馆12个、先进人物展览馆2个。一项项文化扶贫项目的落成,让该市贫困群众拥有更多机会受到文化熏陶,也推动这些地方形成健康文明、卫生干净、友善互助、邻里和睦的民风村风。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