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三变”改革优化利益联结分享机制】
2016年起,贵州在全省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试点,努力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据统计,全省88个县(市、区)共有968个乡镇2523个村开展“三变”改革试点,其中贫困村1232个,涉及农村人口708.2万人、贫困人口87.3万人。
资源变资产,就是将农村集体耕地、林地、草原、“四荒地”等资源性资产和房屋、建设用地、基础设施等经营性资产的使用权,协商评估折价,通过合同或者协议方式,投资入股企业、合作社及其他经济实体后,取得股份权利。资金变股金,就是各级财政投入到农村的发展类扶持资金,在不改变资金姓“农”的前提下,量化转变为村集体或农民持有的股金,集中投入到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按股分红,利益共享。农民变股东,就是农民自愿以自有资金物资、设备、技术、劳动力、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资产股权等资源资产协商评估折价,通过合同协议方式,投资入股经营主体成为股东,按股分红获利,实现增收致富。
截至2017年底,已组织各试点村集体资源入股57.69万亩,整合财政资金投入34.86亿元,农民以承包地等资源入股244.83万亩、以资金入股18.82亿元,实现255.61万农民变股东,其中贫困人口52.25万人。326.69万农民参与改革增加收益18.01亿元,人均增收529.76元,其中61.51万贫困人口参与改革获得收益6.79亿元,人均增收1103.81元。
【山西省出台贫困村
“五有”机制标准】
为从根本上破解产业扶贫到村到户不够精准问题,保障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稳定脱贫,2017年,山西省出台“五有”产业扶贫机制标准,明确了产业扶贫工作考核具体指标。
村有脱贫产业,每个贫困村都要立足本地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能提高农户收入、带动贫困村脱贫的产业。贫困村产业既可以是新产业、新业态,也可以是对原有产业的提升改造,但要与贫困户精准挂钩。村有带动主体,通过扶持、培育、引进等方式,使每个贫困村都有带动脱贫产业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主体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采取“企业+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贫困户”等模式,与贫困户建立股份合作的紧密联结,或建立订单、购销合同等半紧密联结,使贫困户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加快增收脱贫步伐。村有合作经济组织,每个贫困村都要建立吸纳贫困户的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重点是建立以村集体资产(资源)折股量化、贫困户承包土地经营权及农民家庭财产入股、财政专项扶持资金股权合作等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户有增收产业项目,有条件且需要通过农业产业脱贫的贫困户都要有脱贫增收项目,户均年新增产业收入3000元以上。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有技能,通过培训、实训等方式,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熟练掌握实施脱贫增收产业项目的专业技能,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增强脱贫信心。
【安徽省砀山县专业合作社
多策并施带动脱贫】
近年来,安徽省砀山县三佳利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充分发挥自身在资金、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在深入调查贫困户家庭基本情况、收入来源、致贫原因等情况基础上,创新扶贫方式,通过“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精准扶贫模式,带领贫困户稳定增收。
一是入股分红带贫。采取“统一经营+入股分红”模式,将贫困户产业发展补助资金作为入股资本,鼓励和引导周边151户贫困户参与入股分红,每户每年获得不低于实际收益6%的保底分红资金。二是技术服务带贫。通过技术讲座、现场观摩等形式,邀请当地专家和技术人员对合作社社员和贫困户提供长期、无偿、全程的技术服务。三是先行垫资带贫。由合作社垫资先行购买优质农资提供给合作社社员和贫困户,待产品销售后再返还合作社,解决贫困户资金短缺困难。四是建立保鲜库带贫。合作社利用自身的500平方米、存储量1000吨的水果保鲜库,免费帮助贫困户储藏砀山酥梨和皇冠梨,解决贫困户水果储存问题,实现错季上市。五是线上线下销售带贫。采取“固定销售+网上销售+贫困户”模式,把精准扶贫与电子商务、线下销售有效结合,确保贫困户的农产品卖出去、卖高价。
通过多策并施,2017年,每个贫困户入股分红200元以上。合作社就地就近招收41名贫困群众在合作社从事务工收入,每人日均收入100元以上。合作社帮助贫困户销售酥梨和油桃达80多万斤,价值260万元,贫困户人均增收超过400元。
(据《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