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学习实践丨安全经纬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新《安全生产法》十大亮点
谨防赠送特色产品的人情风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8 年11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琚晓留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继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奋斗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一、确立社会主义制度,走向伟大复兴

  我们党是在中华民族处于内忧外患、苦难深重之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建立起来的政党,是中华民族在复兴道路上的主心骨、领路人。

  (一)党的成立,是历史使命的必然选择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陷入战火不断、灾难深重的黑暗境地。此后经过80多年的觉醒、反抗,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但骨子里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舍身成仁。

  我们党在民族、国家前途堪忧的艰难境遇下,顺应历史而生,注定了要自觉担负起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历史使命。

  (二)党的发展,是改天换地的必然条件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带领人民团结一心,顽强奋斗,经历了28年的浴血奋战,打败侵略者,推翻反动派,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屈不挠的中华儿女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迎来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消灭剥削,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

  (三)党的壮大,是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党始终坚持正确的方针路线,坚持无私的奉献精神,坚持为民的斗争实践,虽在徘徊中前进,但最终走向伟大的历史转折,感召了无数优秀的各族儿女加入党的大家庭,立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党从创立之初的50多名党员发展到今天,党员人数8900多万,“红船精神”一直伴随着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抵御外侮、争取主权、建立新中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迎接伟大复兴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改革开放40年、新中国成立近70年、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无数代价后取得的宝贵成果。

  (一)不忘初心,担历史重任,做时代先锋

  没有一种担当,比肩负民族的前途命运更加伟大。我们党自成立之初,就主动担负起救亡图存、实现复兴的重大历史责任,顺势而为,开拓进取,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始终不改初心、不渝其志,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开启新的伟大革命,踏上新的伟大征程,敢于直面曲折,敢于奉献牺牲,勇于修正错误,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把人民的利益需求放在首位,把百姓的幸福安定置于前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凝聚起全体华夏儿女的万众一心,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华夏大地换新颜。

  (二)牢记使命,扛人民重托,筑国家梦想

  没有一项使命,比实现人民的共同梦想更为崇高。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局势,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党坚持稳中求进,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在经济建设、深化改革、民主法治、人民生活、生态文明、强军兴军、从严治党等方面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国家发生着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要实现目标,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必须不忘初心,勇于改革开放,敢于担当,全面增强执政本领,提高执政水平,不负人民重托,无愧历史选择,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为人民谋幸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大踏步前进,永不停歇。

  (三)围绕核心,建小康社会,谋伟大复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长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深入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严格贯彻“八项规定”,通过“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正己立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重大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并持续推进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国家永固、长治久安为己任,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大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展示出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雄伟气魄。

  (一)永葆本色,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

  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建设面临艰巨任务。我们党只有勇于直面问题,消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才能确保党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战斗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党要承担起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就必须一以贯之、坚定不移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二)持续奋斗,统揽“四个伟大”,完成历史使命

  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我们党自觉担负起历史使命,当前要聚力完成新的历史使命,必须按照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并使之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

  “四个伟大”是一个有机整体,伟大斗争是方法和途径,伟大工程是保障和力量,伟大事业是平台和载体,伟大梦想是目标和方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统揽“四个伟大”,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三)继往开来,奋斗“两个百年”,持续伟大复兴

  党的十九大绘就伟大梦想蓝图,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到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坚持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在社会变革与发展中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实现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持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实现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懈奋斗!

  (作者单位:焦作市政府国资委)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