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贱利”。《贵德》在“凡人本性,没有不想修养自己的美德,可是不能成为有美德的人,是被利欲败坏了的”这句话的后面还跟了一句话,“故君子羞言利名,言利名尚羞之,况居而求利者也。”意思就是,因此君子以谈论名利为羞耻,谈论名利尚且羞耻,何况那些存心求取利的人呢?这里,刘向也举了一些例子。比如,《贵德》中说大的仁义把恩泽普及到四海,小的仁义就是把恩泽仅惠及他的老婆、孩子。将恩泽仅惠及老婆、孩子的人,用他的聪明去谋求私利,用小恩小惠安抚人,虽然当时可以得到显荣,然而士人君子认为这是耻辱。再如,中行献子将要进攻郑国,范文子说:“不可以,如果攻打郑国成功了,诸侯就会仇视我们,忧患一定会加深。”中行献子说:“得到了郑国,就是兼并别的国家,兼并别的国家就可以称王天下,称王的人还会有什么忧患吗?”范文子又说:“称王天下的人修养自己的美德,远方的人就会归附,因此就没有忧患。如果我们缺少美德,却想做称王天下的事情,因此忧患就多。你看到过没有土地却想富有的人快乐吗?”也就是说连扩张版图这样的大利,如果不以德取之,那么这个利也宁可不要。
关于“利败之”。刘向并非不承认利益,只是不能因利而败德。刘向也举了几个例子。第一个说“故共工、欢兜、符里、邓析其智非无所识也,然而为圣王所诛者,以无德而苟利也”。这是说,共工、欢兜、符里、邓析他们的智慧并非无所识见,之所以招来杀身之祸,就是因为他们抛弃道德而一味只追求私利。第二个是说竖刀、易牙毁坏自己的身体,杀害自己的儿子来谋求私利,最终危害齐国。第三个讲周天子大臣向诸侯各国求取财物资助,《春秋》就讥讽他说,因为天子喜欢利,诸侯就贪财;诸侯贪财,士大夫就贪利;大夫贪利,百姓就偷盗。在上位的人影响在下位的人,好像风吹到草上。因此做国君的人,要知道重视仁德,看轻利益,来引导下面的人。下面的人做坏事,尚且制止不过来,现在鲁隐公贪图财利并且亲自去谋取财利,还要举行什么八佾之舞,这样去教化全国人民,全国人民如何对礼义不表示懈怠?懈怠礼义就会放纵自己的欲望,臣下也就邪僻败德了,那么灾害就要兴起。因此,鲁隐公五年开始发生螟害,这是说灾害将要发生,国家将有变乱罢了。所以,刘向在《说苑·贵德》辩证地指出:“贪利的人,以为智乎,则愚莫大焉;以为利乎,则害莫大焉;以为荣乎,则辱莫大焉。”因此,刘向在《说苑·谈丛》中指出:“枝无忘其根,德无忘其报,见利必念害身。故君子留精神寄心于三者,吉祥及子孙矣。”
讲到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就是一部中国古代史,纵观人类政治舞台,始终存在着两种思想的博弈、两大阵营的搏斗和两股势力的搏杀。一方是圣君贤臣、清官、廉吏、义士,即“怀德”的君子方阵;另一方是昏君、奸臣、贪官、污吏、恶徒,即“怀利”的小人方阵。一个时期内,当前者占据上风,政治就清明,经济就繁荣,社会就安定,朝代就鼎盛,人民就幸福;当后者居于“要津”,政治就黑暗,经济就凋敝,社会就动乱,朝代就衰落,人民就苦难。
现在的极个别干部为了个人私欲、为了地方利益、为了部门好处,不惜与民争利、与民争地、与民争资源、与民争工程,比如违法征地、野蛮拆迁、乱收滥罚、插手干预工程项目、不给好处不办事等,这些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及“修善德”的精神都是背道而驰的,实质上在败自己的德的同时,也是在败党的执政之基,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业。过去有很多俗话,如“利益驱人万火牛”“利令智昏”“利欲熏心”等都是在告诫为政者疯狂逐利的严重危害,历史的经验值得汲取,古人的教诲应当牢记。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