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新和
国网焦作供电公司运维部一次一班工作负责人、技师吕卫民有一连串发明成果:2008年至今,已有52项创新成果获国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43项。2017年,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将吕卫民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命名为新型电线电缆专用工器具研发实验室,集设计、研发、制作于一体,成为创新型实验室。
吕卫民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担负着特殊的任务:面向基层,服务生产,研制本系统专用工器具,方便电气设备检修,保证生产安全,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把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成生产力。
然而,当人们惊叹吕卫民的这些创新成果之时,并不知道他还有一个“头衔”,叫“破烂王”。
吕卫民上班不久便发现,该公司设备检修手段比较原始,一些设备零部件已经老旧,需要更换。好学上进、胆大心细的他想方设法为公司作贡献。
一次,他在下班途中,发现维修设备淘汰下来的一些零部件和电线还有利用价值,就决定把这些废弃零部件重新收集起来再利用。后来,他以过硬的专业技术和很简陋的工具,把从报废设备上拆下的旧零部件打造成一件件精美的专用工器具。久而久之,大家看到他手边这么多破烂玩意儿,就开玩笑地称他“破烂王”。对这个称呼,他一笑了之。
最后大家才发现,在吕卫民的革新创造中,这些废弃零部件都派上了大用场,为公司节约了一大笔费用。
吕卫民不仅心细,还很爱学习钻研。他结合技术创新工作特点,总结出“三心四字”工作法,即留心、用心、专心,听、看、做、写。他经常虚心向有经验的师傅请教,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焦南变、东郊变、北郊变、月季变、群英变等十几个变电站电缆走向图的绘制工作。自1992年至今,他所参与的电缆施工工作,无一因技术问题而发生故障。在110KV修月、南月线电缆施工中,他利用现有材料,凭借扎实的钳工技术,带领施工人员连夜设计并制作完成组合式可伸缩型拐角轮构架、水平转向支架等7套电缆施工专用器材,使施工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在牛庄变电站电容器电缆施工中,他以机械化为主、人工为辅的施工工艺,在复杂的区域内,创下2小时架设375米YJV22/3×240电缆新纪录。
吕卫民有一股好较真的劲头。在韩王变电站集中检修工作中,人员众多,专业交叉,所需材料五花八门,吕卫民发放施工材料有条不紊,不漏掉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同时,他利用工作现场的机器设备加工制作出小型的专用工器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创新永远是吕卫民执着的追求。在工作一线,他挤时间先后完成了“多功能电缆敷设车架”“变电检修系列工具”“断路器法兰压紧卡具”等50多项具有完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尤其是“10-110KV电缆专用系列工具”技术推广后,使电缆头制作由手工操作变为半自动或全自动操作,工效提高十几倍,几何尺寸完全达标。“10-110KV电缆专用系列工具”从设计到原型机完成,吕卫民绘制图纸近2000张,成品得到有关专家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