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手机用户兰晓月用了数年的号码突然“靓号加身”,需要额外缴纳39元的最低消费,只因为手机尾号是个“8”。在浙江,手机用户王楠发现,自己的靓号合约虽然三年到期,但最低消费限制要到2099年才能结束。靓号得到不易、养着更难,因为几乎所有靓号都有预存话费和每月最低消费的限制。
并没有“666”“888”等特殊数字组合,仅仅因为以“8”结尾,就摇身变成了靓号。可见,手机靓号究竟按什么标准认定,完全是一笔糊涂账,但凡听上去吉祥、顺耳的号码,都有一定的预存话费、最低消费限制,消费者一不留神,就可能被套上长达几十年的合约“枷锁”。
实际上,运营商将手机靓号经营成一桩复杂的生意,有违国家相关规定。《电信网码号资源管理办法》第十八条规定,电信业务经营者取得码号使用权后,不得向用户收取选号费或占用费。
有人可能要说,正因手机靓号承载着吉祥美好的寓意,具有好听、好记的特点,很多用户的确愿意为其支付高价。事实的确如此,但这并不能成为运营商向用户收取靓号选号费或占用费的理由,否则只会让运营商认定靓号更加随意。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手机靓号?一方面,消费者需要转变观念,消除虚荣、攀比、跟风等不良消费心理。手机号码不过是一串数字而已,大家不必为其附加太多吉祥美好的寓意。另一方面,上级运营商除了自身不拍卖靓号、不向用户收取选号费或占用费外,还要承担起监督各级分销商的责任,防止下级运营商借炒作靓号牟利。
更重要的是,监管部门应完善手机靓号的认定与管理规则,科学设立码号资源的分配机制;对用户和运营商之间的权益加以平衡,要求运营商对相关内容明确告知、重点标记,以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对靓号套餐协议中侵犯消费者权益的内容及时叫停,并依据《电信网码号资源管理办法》,追究违规运营商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