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优则仕,这几乎是中国古代文人唯一的成长路径。但在做官这件事上,许衡似乎是另类。他年近五旬才勉为其难地入朝为官,由于不畏权贵,敢于犯上直言,宦海内又是几番沉浮。金銮殿前,他多次请辞,希望做回一名“教书匠”。
难道许衡不愿做官,辜负满腔才华?其实不然,纵观许衡生平,他似乎一直在等待能与他的政治抱负相契合的机遇,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许衡文化研究者许迎春说,许衡为元代百科全书式的一代通儒,忠实地践行着儒家哲学,“穷则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知其可为而为之”是他的行为准则。所以,许衡做官与不做官的关键在于他所遵循的大道能否“兼济天下”。
那么,官场上的许衡是如何抉择的呢?史书记载了与许衡有关的《元世祖识贤》的故事。
公元1261年,许衡已有52岁。这年,元世祖忽必烈第二次召许衡北上入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上都镇东闪电河北岸)。与第一次不同,忽必烈此次允以许衡官职,让他和姚枢、窦默一起在身边参政议政。当时,三人提出:“治乱必须以义为本”,这损伤了权臣王文统的利益。为了将许衡、姚枢、窦默排挤出朝堂,王文统上书忽必烈,请命姚枢为太子太师、窦默为太子太傅、许衡为太子太保,这样的任命看似是让三人“高就”,实则是将三人挤出朝堂。姚枢、窦默因多次不能扳倒王文统,心生恐慌,想顺势投奔太子寻求庇护。而只有许衡坚决向忽必烈请辞,这仅仅是他正式入朝为官的第一年。当年9月,忽必烈令许衡回归故里,教授怀孟生徒。
许衡又见到忽必烈是4年以后。公元1265年10月,忽必烈再次启用许衡,任命其为中书省议事官,许衡却不愿接受。当年12月,忽必烈再次催促许衡上任,许衡又以病推辞。当时的丞相安童便亲自上门拜请,与许衡谈经论道,并赞叹道:“时流皆欲辈行许先生,吾见相去千百!”
次年,忽必烈再召许衡入京。见面后,许衡说:“安童非常聪明,廉洁正直。我告诉他古人的言论,他全都能理解。我愿意将所学和盘托出。”看来,只要找到志同道合之人,许衡还是愿意做官的。
公元1266年4月,许衡迎来了政治生涯的辉煌时刻,上书著名的《时务五事疏》,劝谏忽必烈在全国实行汉法,并强调:“臣闻取天下者尚勇敢,守天下者尚退让。取也守也,各有其宜,君人者不可不审也。”
许衡晚年身体状况不好,公元1267年1月南下回老家养病,当年11月又被忽必烈召回。这次,他没有推脱,因为他要去做一件利国利民却得罪人的大事。
公元1269年8月,许衡整整60岁了。这年,他与太保刘秉忠、太常卿徐世隆定官制,这是一件关乎朝堂话语权的制度,也是推行汉法的重要步骤。
定官制出台后,伤及权臣阿合马利益,而忽必烈一味庇护阿合马。此时,许衡不畏强权,不断直言上谏。好友姚枢、窦默看到他奋不顾身地弹劾阿合马,都为他的安危捏了一把汗,规劝他注意防备。许衡却说:“倘若真有不测,我绝不怨天尤人。”
许衡得不到元世祖的支持,又识破了阿合马的阴谋。于是,他决定向元世祖提出辞去中书左丞之职,告老还乡。连续多次,忽必烈不允。数月后,在老友张文谦的力荐下,许衡谋得国子祭酒一职,甚合心意。
君子如梅,笑迎霜雪,傲骨不折。
忽必烈评:“所在向风,真堪正俗。”元成宗铁穆耳评:“道德博洽斯谓文,中立不倚斯谓正。”清康熙评:“致君泽民,非窦非径。”
许迎春介绍,忽必烈曾八次召许衡入京,许衡却多次请辞。当政治抱负无法施展时,许衡不愿“骑墙”,不愿做保持沉默的“老实人”,更不愿同流合污,始终秉承正直清廉的作风,这在当下也很有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