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市委书记王小平,博爱县委书记、县长陈泓在荷兰威斯特兰市,共同见证了河南新源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荷兰普林斯集团成功签订“建立100万平方米现代化温室项目”合作意向。
作为世界技术领先的温室工程服务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温室设计、建造的代表,荷兰普林斯集团与河南新源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再度携手,翻开了博爱高效农业发展新的篇章。
在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个特殊的年份闻得这一喜讯,博爱县孝敬镇蒋村第一代菜农、年逾七旬的刘义和颇为感慨。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作为棉区的蒋村,村民们为了增加收入,开始尝试棉花套种西瓜、甜瓜的种植模式,并开始种植胡萝卜。”谈及当时卖菜的场景,刘义和历历在目,“一辆‘永久’自行车后座上搭两个框,装满西瓜或者胡萝卜,骑到沁阳市去卖。”
与刘义和年龄相仿的同村村民杜长兴说:“两个菜筐最多时能装150公斤蔬菜、瓜果,自行车前轻后重,车把时常被‘吊’起来。为了保持平衡,需要给车把配重,最多时得挂上二三十公斤重的铁疙瘩呢!”
据刘义和回忆,当时一亩胡萝卜的产量在2500公斤到3000公斤,售价每公斤0.3元左右,一亩地能有800元左右的收入。
杜长兴说,南依沁河、西枕丹河的孝敬镇多数村,土壤丰富,适合不同类型的蔬菜生长,加之良好的经济效益,点燃了蒋村周边村庄发展蔬菜种植的“星星之火”。
1992年,博爱县的农业总产值突破10亿元大关,财政收入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48元,农业成功地实现了“第一次飞跃”,成为全国有名的“吨粮县”“小麦亩产千斤县”和“农业先进县”。
如何实现博爱农业的“第二次飞跃”?1992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为博爱的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博爱县从粮食种植和蔬菜种植的效益进行,单粮食年亩纯收入只有800元,蔬菜一般年亩收入在2500元左右,是种粮收入的3~5倍;日光温室每座年收入8000元至1.8万元,是种粮收入的10倍以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该县的蔬菜种植已涌现出许多好的典型,如金城乡的洋葱生产基地、磨头镇的绿色园区、孝敬镇的万亩高效农业开发区等。
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成为具有得天独厚优势的博爱农业实现“第二次飞跃”的必然选择。该县组织各乡镇干部赴山东寿光考察学习,开阔眼界,转变观念,坚定信心。
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是博爱蔬菜生产呈燎原之势的动力之源。
茄子不能重茬种植是影响农民收入的一个技术障碍,该县农业技术人员通过从河北引进的“茄杂二号”与“托鲁巴姆”的嫁接,不仅改写了当地茄子不能重茬种植的历史,还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提高了茄子的品质和产量,使茄子亩产提高了30%以上。
该县从内蒙古裕隆种子公司引进的赤裕二号、赤裕三号两个豆角品种,不但品质好,而且产量高,亩产在5000公斤以上,年亩效益在7000元左右。
在调整种植结构、实现提质增效方面,博爱县始终以“抓特色、建基地、创品牌”为指导,以标准化园区建设为重点,以农产品一体化认证为目标,强化政策扶持、典型示范、引导土地流转和技术服务等措施,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再上新台阶。
目前,博爱县蔬菜生产面积达20万亩(复播),其中无公害蔬菜生产面积达18万亩,日光温棚2.4万座。流转土地11.36万亩,创建了1个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建成了3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认证了21个无公害蔬菜产品标识、8个绿色食品,注册了“孝敬牌”“博爱源”等30余个商标。
随着蔬菜生产面积的不断扩大、品质的不断提高,慕名前来批发蔬菜的各地商贩不断增加,蒋村蔬菜批发市场应运而生越做越大。
始建于1985年、扩建于2000年5月的蒋村蔬菜批发市场,占地70余亩,有交易棚120余间。市场日平均售菜车辆有3000辆以上,平均每天销售蔬菜200多万公斤,每年销售旺季达300天,年交易量6.5亿公斤,交易额6亿元,主要销往山西、广东、广西、北京、湖南、陕西等地及我市周边城市,已成为豫北地区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
作为全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享有“中国十大蔬菜之乡”美誉的博爱县,在通过传统渠道销售之外,充分利用电商这一交易平台,蔬菜交易量实现了大幅攀升。蒋村的蔬菜经纪人张生旗说,搭上电商这一快车之后,现在自己每天的蔬菜销售量从过去的5000多公斤增至2万多公斤,一年多收入6万元不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