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一个人,一段历史,一束思想,一种文化,一个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
——《廉语金典》
【原典】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 诸葛亮 见《诫子书》
【注译】没有淡泊的心态,就难以坚守明确的志向;没有宁静的心灵,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解读】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生于公元181年,卒于公元234年。诸葛亮出生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古琅琊郡阳都故城(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早年“躬耕南阳”,那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诸葛亮在此隐居求志,学习经史和诸子百家,研究治国方略,密切注视世事,分析各派政治集团的斗争情况,因才华出众,被称“卧龙”。三顾茅庐后,他辅佐刘备,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三把火烧得刘备实力大增,有了同曹操、孙权争夺天下的本钱,开创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死后,受托孤之命,诸葛亮又辅佐刘禅,被尊为“相父”。他七擒孟获,平定南方乱事,后又六出祁山,北上征战,终因操劳过度,在北伐途中病逝于五丈原,被追谥为忠武侯。即使与蜀汉对立的东晋政权也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主要著作有前、后《出师表》《诫子书》《戒外生书》《马前课》《将苑》《便宜十六策》等。
历史上的诸葛亮有三种形象,一个是“神”的形象,一个是“妖”的形象,一个是“人”的形象。百姓版的诸葛亮是一位神人,算无遗策、通天晓地、精通军事、运筹帷幄,智慧超卓入圣,受人敬重。演义版的诸葛亮,身穿道袍,手执羽扇,能掐会算,未卜先知,呼风唤雨,撒豆成兵,在中国传统戏曲《诸葛亮吊孝》《收姜维》《群英会》《借东风》《三气周瑜》《空城计》《战马超》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些剧目多来自《三国演义》,被鲁迅称为“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史志版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一生戎马倥偬,勤于政务,忙于军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并改造连弩等。诗圣杜甫在咏孔明的诗中说“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八阵图》)“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咏怀古迹五首》)。明代理学家宋濂说:“三代而下,有合于先王之道者,孔明一人。”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方孝孺说:“孔明以布衣至于为相,而人不以为速;以讨贼为己任将帅,人不以为自用;兵败而功不成,人不以为无勇;一国之政,赏罚予夺无所贷,人不以为专……孔明之为相!敏然虚己,以求问己之示,秦汉以下为相者皆不及。”就连清代皇帝乾隆都称他为“完人”。
诸葛亮生活的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社会黑暗,战祸四起,民不聊生,黄巾农民大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开始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而作为一介布衣的刘备,也借着皇室后裔的名分树立旗号,招兵买马,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但兵寡将微,谋弱智少,屡战屡败,不得不寄人篱下。当时一些胸怀远大的有志之士,也正期待着择良木而栖,择明主而侍,诸葛亮就是其中一位杰出代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提到:“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那么诸葛亮为什么好为《梁父吟》又自比管、乐呢?在《梁父吟》中有一名句“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其在叹惋“三士”的同时,也在读史观世,鉴人观己,思考如何“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管仲佐主称霸,一匡天下,乐毅大破齐师,以弱胜强。从这些都可以看出,诸葛亮虽身在陇亩,却心怀天下。(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