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焦作市区北部,有一座美丽的“后花园”。绿树中、蓝天下,总能看到休闲健身的人们,总能听到欢声笑语的回荡。这里就是焦作市民人尽皆知的缝山公园。
然而,谁又能想到,这里曾经却是另一番景象。我市作为传统资源型城市,多年来,人们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理念引导下挖山采石,维持生计。焦作地区发现煤炭、石灰石、耐火黏土等近30种矿产资源,从19世纪末英国公司在焦作创建煤矿时,就开始在北部山区炸山取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下,贪婪的人们开始大规模炸山取石,肆意开采矿产资源,当时仅缝山公园一带就有12家采石场,每天炮声隆隆、尘土飞扬,山体被炸得千疮百孔。1999年以前,市区的空气质量很差,一年之中二级以上空气质量的天气还不到20天,焦作整体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1999年,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整治北山,关停了现在缝山公园附近的所有采石场。矿山废弃了,体无完肤的山体怎么办?我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作出决定:复绿,恢复生态环境!于是,缝山公园开始规划与建设,历时7年,共分三个阶段完成施工建造。
第一阶段:关停采石场,树立缝山针雕塑。
2000年1月,以不锈钢为原料加工制作、高约20米、重10吨、最粗处直径达80厘米的手术针雕塑,矗立在了这座受伤的山体之巅。这一惊世之作的设计者是焦作著名雕塑家薛骏猷。
为了创造优秀作品,薛骏猷多次上山寻找灵感。登上残破的山体,他看到了炸山取石留下的痕迹,那就像大山身上的巨大伤口。当过医生的他,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了手术针。他将这个创意和方案呈报给市领导后,得到了高度肯定。谈起缝山针雕塑的创意,薛骏猷说:“我把大自然当成有灵性的生命体看待,用手术针缝合炸山取石留下的伤口,人类伤害了大山,就有责任弥补自己的过失。我认为,缝山只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真正需要医治的是人们的心灵,为了明天会更好,做好环保工作才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第二阶段:工程造林筑“梯田”,栽植高档观赏树木。
由于损坏严重,北山的生态环境已经非常脆弱,苗木成活率很低。为了能种树,我市园林部门专门引进了当时比较先进的喷播技术和设备,尽管如此,进行施工作业仍然非常困难和危险。工人要系上保险绳,攀附在岩壁上清理突出的石块,然后用电机打孔、钉桩、挂网,固定土壤后,再用先进的喷播设备,把混有种子、肥料的泥浆均匀喷射到崖壁上。用这种方法种树比在平地上困难很多,耗时更长。比如,在小山头上种一棵柏树,需要人工挖坑,并从山下背10多趟土才能种植成功。
通过努力,昔日一片片乱石坡变成了如今繁茂的植物群。
第三阶段:以缝山针雕塑为主题,实施“网绿工程”,开展景观绿化,因地制宜建设观光景观。
针对采石场的状况,缝山公园建设者采用传统的园林造园艺术,因地制宜地对其进行改造。他们利用波状起伏的丘陵及凹地,采用自然造景手法设计了以巨大旱喷泉为主题的星光广场,并建设了西子湖、亲子乐园、自助果园、谷地花园及睡美人等景点;利用陡坡或高地,建设了以乔灌木为主的人造森林和山体大瀑布。同时,他们还保留了一片采石场,作为警示后人的教育基地。这样,原本千疮百孔的山体经过改造变成了高品位公园。
2006年4月28日,缝山公园正式向公众开放,巨大的缝山针雕塑警示着世人:不要为了眼前利益而破坏子孙后代的绿色屏障。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持续不断地抓好北山治理工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彻底拆除了非法采矿点、非法矿产品加工经营点,全面推进北山生态恢复工作。2017年3月,《焦作市北山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颁布实施,我们要用法律守护和修复北山,确保后世子孙能够永远享受好山、好水、好空气。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