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思想除了受时代影响外,文化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我们知道,从西汉起,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直接影响下,儒家思想更加受到重视,诸葛亮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润,正统观念非常强烈。诸葛亮也吸取诸子百家之长:他的淡泊宁静思想主要来源于道家,他的勤俭节约思想主要来自墨家,他的以法治国思想主要取自法家,他的用兵之道主要来源于兵家。此外,家族影响对诸葛亮思想的形成也是举足轻重的。他的祖先诸葛丰在西汉元帝时任司吏校尉,有点像现在的监察部部长;诸葛亮的父亲诸葛圭曾任泰山郡的郡丞,有点像是现在的市长助理;他的叔叔诸葛玄,曾任豫章太守,也是个不小的地方官。诸葛家族世代为官,诸葛亮必定会受到家族文化的耳濡目染。
在这种时代背景和思想基础上,诸葛亮的廉政思想和高洁品格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忠君。诸葛亮在《便宜十六策》中写到:“君臣之政,其犹天地之象,天地之象明,则君臣之道具矣。君以施下为仁,臣以事上为义。两心不可以事君,疑政不可以授臣。上下好礼,则民易使;上下和顺,则君臣之道具矣。君以礼使臣,臣以忠事君。”在前《出师表》中,诸葛亮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在这21年中,他谋划三分,夺取荆、益,内修政理,外联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北伐曹操,建都西蜀,为刘备称帝尽忠竭智,耿耿丹心,天地可鉴。刘备托孤时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子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已死。”他在前《出师表》中对刘禅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他还要求刘禅“亲贤臣,远小人”“开张圣听”“陟罚臧否”,并“临表涕零,不知所云”,对这个不成器的阿斗皇帝的感情既饱含父子之情,更充满君臣之义。在辅佐刘禅期间,始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事无巨细、无微不至,将全部精力用在蜀国的治理上,以自己的忠诚无私,使蜀汉“上不生疑心,下不生流言”,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拳拳之心可见一斑。
担当。为天下担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对士大夫担当精神的一种根本要求,“以天下为己任”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担当精神的最高的一种表现形式。当天下大乱,生灵涂炭,国家四分五裂,人民陷于倒悬,时代呼唤大一统之时,诸葛亮勇敢地站出来,肩负起“兴复汉室”“一匡天下”的历史使命。为蜀汉担当。当刘备病逝,关张赵马黄这些老帅死的死、老的老,蜀国既无良将又缺谋臣的情况下,当时有句话叫“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诸葛亮仍然坚守“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政治承诺,在前《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刘禅说:“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诸葛亮与司马懿在街亭对战,谋士马谡自告奋勇要出兵守街亭,诸葛亮心中虽有担心,但马谡自以为熟读兵书,并愿立军令状,最后诸葛亮勉强答应。因缺乏打仗的经验,又不听部下劝告,马谡兵败失街亭,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后,作为主帅,主动承担责任,上疏刘禅,请求给予自己贬官三等的处分。(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