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名科研人员,在所从事的气体检测与爆炸防治领域内颇有建树,曾入选全国高校矿业石油及安全领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从教近10年,她带领学生勇攀科研高峰,被评为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不久前,她入选我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中原千人计划”——中原青年拔尖人才,她就是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化工安全研究所所长王燕。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2009年,27岁的王燕从南开大学化学系毕业后,来到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学院任教,主要从事气体检测与爆炸防治领域的研究工作。虽然大学没有学过安全工程专业,但是她善于发现、勇于创新,把纳米材料技术引入气体爆炸灾害防治领域,实现了安全学科与材料科学的有机结合,在危害气体传感器及气体爆炸防治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敢于迎难而上、挑战自我、拼搏进取的精神根植在王燕的骨子里。为了充实自己,2014年至2015年,她远赴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访问交流。2016年,她牵头组建了河南理工大学化工安全研究所,并主持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获省部级奖励6项。
这些年,王燕身上有太多的光环,可她看重的还是“教师”这个身份。在三尺讲台上,王燕始终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以自身的科研经历为例,引导和鼓励学生勇于挑战自我、树立远大抱负,做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王燕在学术上精益求精的认真精神令学生敬佩。为了指导学生写好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她经常要求学生反复修改论文初稿,从论文的逻辑结构到标点符号,尽量做到万无一失。正是有了严格的学术要求,王燕培养出的研究生都具备了优异的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在校期间均在该领域权威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授权多项发明专利,均能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王燕忙,忙的经常利用晚上、周末及寒暑假做实验、赶材料、写论文。每周四晚上是王燕给研究生开小组讨论会的时间,有时候和学生讨论研究方案至深夜,办公楼看门的保安催促要锁门才结束。
为了能专心搞科研,她经常是寒暑假一到就把孩子送回老家让父母照看,自己则留在学校集中精力工作。由于很少抽时间陪伴家人和孩子,7岁的儿子常常埋怨:“妈妈为什么总是加班?”
近10年,王燕的“忙”结出了沉甸甸的硕果,可她仍孜孜不倦。“与那些成就卓著的老教授相比,在攀登科研高峰的道路上,我永远是一位初学者。”王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