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科普焦作丨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市科协召开创新驱动发展协同创新项目评审会
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文明如厕
警惕,慈善救助沦为高额诊疗
“政策打架”           
市科协看望慰问帮扶村第一书记
“最美”凋零 警钟长鸣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 年12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燕:
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本报记者 王 冰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王燕正在给学生上课。
  本报记者 王 冰 摄
 
   

  她是一名科研人员,在所从事的气体检测与爆炸防治领域内颇有建树,曾入选全国高校矿业石油及安全领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从教近10年,她带领学生勇攀科研高峰,被评为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不久前,她入选我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中原千人计划”——中原青年拔尖人才,她就是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化工安全研究所所长王燕。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2009年,27岁的王燕从南开大学化学系毕业后,来到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学院任教,主要从事气体检测与爆炸防治领域的研究工作。虽然大学没有学过安全工程专业,但是她善于发现、勇于创新,把纳米材料技术引入气体爆炸灾害防治领域,实现了安全学科与材料科学的有机结合,在危害气体传感器及气体爆炸防治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敢于迎难而上、挑战自我、拼搏进取的精神根植在王燕的骨子里。为了充实自己,2014年至2015年,她远赴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访问交流。2016年,她牵头组建了河南理工大学化工安全研究所,并主持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获省部级奖励6项。

  这些年,王燕身上有太多的光环,可她看重的还是“教师”这个身份。在三尺讲台上,王燕始终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以自身的科研经历为例,引导和鼓励学生勇于挑战自我、树立远大抱负,做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王燕在学术上精益求精的认真精神令学生敬佩。为了指导学生写好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她经常要求学生反复修改论文初稿,从论文的逻辑结构到标点符号,尽量做到万无一失。正是有了严格的学术要求,王燕培养出的研究生都具备了优异的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在校期间均在该领域权威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授权多项发明专利,均能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王燕忙,忙的经常利用晚上、周末及寒暑假做实验、赶材料、写论文。每周四晚上是王燕给研究生开小组讨论会的时间,有时候和学生讨论研究方案至深夜,办公楼看门的保安催促要锁门才结束。

  为了能专心搞科研,她经常是寒暑假一到就把孩子送回老家让父母照看,自己则留在学校集中精力工作。由于很少抽时间陪伴家人和孩子,7岁的儿子常常埋怨:“妈妈为什么总是加班?”

  近10年,王燕的“忙”结出了沉甸甸的硕果,可她仍孜孜不倦。“与那些成就卓著的老教授相比,在攀登科研高峰的道路上,我永远是一位初学者。”王燕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