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型的行业背景下,学科建设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医院打造品牌的助推器。近年来,温县人民医院把学科建设放在医院建设的核心地位,并将重点学科建设作为打造“名院”的首要工作来抓,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该院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县级临床重点专科”;普通外科、神经外科、妇科、心血管内科、中医脑病专科先后被评为“焦作市重点培育学科”。今年5月,省重点专科验收团的专家来到该院时曾感慨地称:“一个县级医院能发展7个省市重点专科,这在全省县级医院中并不多见。”如今,学科建设已成为温县人民医院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温县人民医院到底实施了怎样的攻略,让学科建设发展势头如此迅猛?近日,记者走进这家医院,答案渐次清晰。
深耕专科化 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
号称“看病指南”的“中国医院排行榜”,已经成为医院学科实力的PK台。由此可见,学科是人才的载体,是医院特色诊疗技术的具体呈现。推进学科建设,已是医院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医院品牌、声誉、地位的基石。
“只有抓住学科建设这一牛鼻子,才能整体提升医院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才能成为医疗行业的领头羊,才能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技术优势。”温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郝国说,“学科建设的核心目的是保证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近年来,温县人民医院瞄准国内外领先技术前沿,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实施专业的划分,加快学科建设步伐。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该院将科室更加精细化,新增了泌尿外科(男科工作站)、疼痛科、呼吸内科、内分泌及代谢科、肿瘤血液内科、消化内科、老年病科、肾病风湿免疫科、皮肤科、心理科、康复医学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儿童重症监护室、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等科室,临床科室达38个。
“一般人认为,对病人来说,专业越细分看病越不知道去哪看,但是越专业,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才越丰富,治疗同类同种疾病数量多,才能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得心应手,通过对病人正确分诊,病人可以尽快获得正确诊断和专业治疗。”郝国说,“专业细分就是为了要赶超前沿技术,实现更高、更强、更快发展。没有专业细化,任何一个人,就是有三头六臂也不可能在每个细分专业中出类拔萃,把每个专业掌握到专家级水平。为此,医院制定了专业化、精细化、微创化发展道路,希望达到学业有专攻、人人有专长的目的。”
医院要发展,学科是关键。只有重视学科建设,才会有一个个优势学科、品牌学科涌现、崛起。为了加强学科建设,温县人民医院设置了“打擂台”,在科室间掀起“争先创优”的热潮。
占据制高点
打造重点学科“航母舰队”
重点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制高点,是科技兴院的着力点。只有建设一批高水平的重点学科,才能为医院培养人才、吸引人才、集聚人才,从而推动医院相关学科群的发展;只有创建重点学科,才能实现医院与社会的共同发展,给百姓带去更大的福祉。
“加快省市重点学科建设步伐,打造独有的拳头项目,唯有此,才能为医院在未来占据制高点,打下更加坚实的根基。”郝国如是说。
在重点学科建设上,该院采取“见苗浇水,逐级培育,重点突破,树立典型”的办法,把患者需求量大、发展前景较好业务开展较好的科室作为优先培养对象,力求取得重点突破,从而带动其他专科全面发展。
神经内科就是该院优先发展的重点学科。作为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和硕士生导师,郝国对神经内科重点学科建设倾注了不少心血和汗水。在他的大力支持下,该科先后开展了全脑血管造影术、脑梗塞超早期溶栓、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脑血管疾病的个体化规范化治疗、癫痫的规范化诊疗、脑血管疾病的早期康复等多项新业务,使患者免受开刀之苦。2016年至今,该科神经介入手术又有了新发展,共完成全脑血管造影术300多例;介入动脉溶栓术、介入支架取栓术在内的急诊桥接治疗30余例;动脉瘤栓塞术20余例;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50余例。闫天柱、牛金霞、张永利、刘纯星、朱春永,他们组成的神经内科核心团队奋战在临床一线,不断攀登医学高峰。2014年,该科被河南省卫生计生委评定为“河南省县级临床重点专科”,这是河南省首批县级医院重点专科。据介绍,河南省县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是衡量一家医院管理水平、专业基础和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该院神经内科成为河南省县级临床重点专科后,省级财政专门拨付的数百万元专项资金全部用于专科建设。
有了重点学科的“鲶鱼效应”,该院学科建设一次次“刷新历史”,各个学科“你追我赶”。继神经内科被授予省级重点专科后,2015年,神经外科也被评定为“河南省县级临床重点专科”。2017年,骨科成为该院第三个“河南省县级临床重点专科”。与此同时,妇科、神经外科、普外科均为“焦作市医学重点培育学科”;心血管内科被评定为“焦作市县级重点学科”;脑病科被确定为“焦作市重点中医专科”。短短数年,该院就形成了一支由重点学科组成的“航母舰队”。这些重点学科的发展壮大给温县老百姓带来了更多的福音,许多要到焦作、郑州等地手术的病人,在温县就能治疗,不但减轻了患者看病的成本,而且还方便他们治疗。
时光的年轮镌刻下一个个坚实的脚印,当年的青青幼苗转眼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大树,硕果累累,盈满枝头。
该院在学科建设上飞速发展实现“弯道超车”,与近年来采取加快学科建设等一系列举措密不可分。
靠大联强,高位对接。通过院际合作,与省内顶尖医院实现高位对接,建立常态化的互动交流机制,借助‘巨人之手’,迅速弥补该院学科建设中的技术短板问题。近年来,该院先后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焦作市人民医院、焦煤集团中央医院等10多家省、市级医院开展医疗协作,借助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学科建设大发展。
打感情牌,用新工具。该院先后聘请在郑大一附院等医院工作的温县籍医学专家为名誉院长和名誉主任,让温县籍医学专家把外面先进的理念、技术带回来,尽己所能为家乡医疗卫生事业增砖添瓦,以实际行动给乡亲们做好健康服务工作。与此同时,通过“走出去”的方式,组织医院骨干力量到北京301医院等国内顶尖医院进修学习,并倡导医务人员借助互联网、微信等平台学习,增强治病救人的本领。
注重学科带头人作用。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的灵魂和核心,其素质与能力决定着一个学科现在和未来相当长时间的生存和发展。就像拿破仑的那句名言:“一头狮子带领一群羊,可以打败一头羊带领的一群狮子。”比如成立于2007年的神经外科,仅用8年时间就在学科建设上实现了“河南省县级临床重点专科”的目标,这与该科的学术带头人杨纪明及其团队的默默付出是分不开的。在他的带领下,该科医生团队努力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医疗技术,每年都创新医疗技术10余种。如今,该科不仅能治各种外伤脑出血、脑部血管病变、脑部肿瘤等疾病,还能独立开展各种颅内肿瘤切除术、颅内脑动脉瘤切除术、重度脑损伤外科治疗、脑干出血的显微外科治疗等危重症。目前,该科已收治万余例病人,开展各种类型开颅手术2000余例。
打破科室界限,推出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近年来,该院积极创新学科发展模式,重视多学科联合攻关,从患者实际需求出发,确立了以症状、疾病为中心的多科协作系统诊疗平台,如卒中中心、胸痛中心等,为实现心脑患者快速诊治提供了支撑。
聚人才之力
学科发展的步伐坚实而有力
前不久,该院在抢救一名脑梗死患者时,发现患者大脑前动脉出血。危难时刻,杨纪明利用去年在北京一家医院进修时学习的显微血管缝合术,将患者的大脑前动脉血管破口成功缝合,挽救了患者的生命。一个县级医院专家在脑动脉进行微血管缝合的新技术,让前来该院开展学术交流的郑大一附院神经外科主任周国胜感到惊叹,并称这项手术连一些省级专家也做不了。
该院副院长王占江,因在全省率先进行了股骨头缺血坏死钻孔减压陶瓷棒加人工骨填塞术,声名鹊起,引来不少外地人慕名前来求医。近年来,王占江年均手术量达到300台,这个数据在同级别的县级医院骨科中也比较少见。
过去,医学界视高龄老人骨折手术为禁区,荣获首届“焦作最美医生”的温县人民医院骨科、烧伤科主任医师王有胜则成功地为众多高龄骨折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成为老年骨科患者心目中的“保护神”。
像杨纪明、王占江、王有胜这样拥有一技之长的知名专家在该院还有很多。正是这些名医专家团队,让该院学科建设的发展后劲十足。
“学科建设的关键在人才,我院在学科建设上所取得的业绩离不开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人才旺,医院兴。”郝国对于人才与学科建设关系上有着清晰的认识。
为使该院的重点专科尽快在技术上形成优势,并跻身先进行列,该院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科建设,下大力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该院从提升薪酬、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等方面入手,不断调动该院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该院党委爱才、惜才,对医院人才培养有一套独特的管理模式,围绕“名院、名科、名医、名护”战略,进行多项改革。目前,该院拥有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200余人,医疗技术骨干在医、教、研、防、保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十分明显,构成了以重点专科为主的专业技术人才梯队,有力促进了全院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2012年以来,该院临床、医技科室共开展各类新技术、新项目250项,重大疾病抢救成功116次,在省级以上医学杂志发表论文237篇,填补了温县乃至焦作市县级医院的多项空白。
时代赋予重任,人民寄予厚望。近年来,温县人民医院领导班子聚焦学科建设,带领全院职工不断探索,持续创新,用精湛的医技和一流的服务给患者最好的护佑。相信,通过全体员工的不懈奋斗,温县人民医院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温县人民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