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新和
天气渐冷,但丝毫不影响朱昌涛研究小麦的热情。
12月1日清晨,当人们工作了5天,在温暖的家里放松的时候,朱昌涛却早已来到小麦试验田,观察小麦生长情况。淡淡的晨雾、寒冷的空气,记者在田间地头见到了朱昌涛。望着一望无际的小麦试验田,朱昌涛说:“为了新品种小麦试种成功,我要仔细观察、记录小麦生长的每一个细节。自己受点苦没什么,只要能成功试种新品种小麦,就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朱昌涛是我市首批“焦作工匠”、河南平安种业有限公司小麦研究所所长。1999年7月参加工作后,他一直奋战在农业第一线,广袤的田野、肥沃的土地给他提供了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也为他施展抱负、挥洒青春注入了充足的动力。朱昌涛对小麦种子研究有一种坚定的追求,特别是来到河南平安种业有限公司工作后,他更是废寝忘食,全身心投入工作中。
在将近20年的工作研究中,随着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他始终坚持自学与培训相结合,积极拜师“取经”,不耻下问,甚至向孩子请教操作电脑的技巧和知识。朱昌涛说:“只要能学到知识,再艰难也不怕,我唯一怕的是没有人指点迷津。”经过多年来的努力,他掌握了小麦种子试验的核心技术,始终站在行业科技的前沿。
在小麦育种过程中,朱昌涛发明了连续选择优势型小麦后代选择技术,建立了以常规育种为核心,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单培体育种为辅助的育种手段,进一步提高了小麦杂交后代选择的准确性和选择效率。通过他的努力,大大提升了我市在此领域的科技创新水平和新品种研发速度,先后培育20个小麦新品种(系),其中8个品种(系)通过国家或河南省审定,并多次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
朱昌涛是业界知名的农艺师,获得了许多荣誉称号,但他像黄土地一样朴素,古铜色的脸、粗糙的皮肤,都是大地为他刻下的印记。他每天的工作生活轨迹就是家、实验室和田间地头的“三点一线”。
凭着刻苦钻研的劲头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农民形象的朱昌涛却身怀绝技,在我市小麦研究领域创造了出色的业绩。他研究出了小麦高产栽培技术,2014年河南省粮食协同创新中心对“平安9号”的15亩高产攻关田进行实打验收,平均亩产达813.5公斤;2017年河南省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对百亩高产攻关田和万亩示范区进行了测产验收,百亩“平安11号”平均亩产达784.6公斤,万亩示范区平均亩产达653公斤,为河南小麦亩产树立了新的高产典型。
翻开朱昌涛的日记本,每一页都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小麦的研究进展情况。记者在实验室看到,各种小麦品种琳琅满目。朱昌涛说:“成功培育出小麦新品种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近年来,他引进国外耐逆境、抗病虫的优质种质材料558份,创育出耐逆境、抗病虫、高产等不同类型的小麦种质材料268份;利用分子标记技术鉴定出抗白粉病种质材料400多份,抗条锈病种质材料850份。近年来,他先后参与完成了河南省超级小麦育种、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10多个项目,发表科技论文5篇,参与著书2部。
最令人骄傲的是,他培育的小麦新品种在黄淮麦区推广种植面积达3481万亩,为农民增加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为我省小麦高产育种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