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立起新的高考制度,高考改革势在必行。面对这次恢复高考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难度最艰巨的改革,市教育局按照我市“学成都佛山 促转型发展”活动中提出的以理念创新引领实践创新的要求,围绕我市高考教育质量提升和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目标,11月14日,由各级教育部门以及全市31所普通高中的业务骨干共104人组成的“学成都经验 促改革提升”高考改革研修班奔赴成都,开启了为期一周的学习之旅。
学习中,学员们走进成都多所名校,通过听讲座、实地考察、广泛讨论、深入思索,进一步更新了教育理念,掌握了新时期高考改革的精神和要求,努力实现我市高考质量和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共同提升。
“同人跋涉赴巴蜀,拜访名校探真谛,改革经验存于胸,不负豫川三千里。”这是一名学员在学习途中的感受,更是此次高考改革研修班的学习写照。那么,成都名校有哪些新的理念和实践创新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呢?为此,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在坚守中发展
践行文化传承的发展理念
成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古蜀文明重要发祥地,具有很强的历史延续性,是一座有着4500多年城市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城址未变、城名未改、延续至今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
和城市的发展一样,学习期间,成都各名校散发的厚重而浓郁的文化气息,也是此次学习之旅带给学员们最大的心灵震撼。
11月16日,学员们走进成都市石室中学,这里校园建筑仿汉代宫室风格,从教学楼、行政楼、图书馆、实验楼到宿舍楼,一座座建筑灰墙绿瓦,台基厚重。学校始创者文翁、杰出校友郭沫若的两尊石雕像,校园内的简明校史,杰出校友事迹,历代名人吟咏都彰显着学校厚重的历史文化。
“与其说这是一所学校,不如说是一所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相互交融的文化博物馆,办教育需要有思想的行动者和文化的引领者。”看到与传统建筑风格迥异的校园建设,不少学员感叹道。
没有文化的学校是没有灵魂的学校。如果说,创新是发展,那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也是一种发展,而且是一种更重要的发展。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成都市石室中学,便是在文化坚守传承中发展的典范。
成都市石室中学是公元前141年西汉景帝时期,蜀郡太守文翁创建的中国第一所地方政府官办学堂。自创办以来,虽然校名多次更改,但校址从未变动,被国际誉为具有“中国标本”意义的“千年名校”。“文翁石室”历经沧桑变幻,见证时代风云,始终屹立锦江之滨,引领巴蜀教育,启蒙巴蜀文化。
石室中学延续了文翁办学的优良传统,从清代到民国时期,学校的先贤们先后提出了自己的办学主张,如“救国利民”的办学目的,“顺应时代,随时改进”的办学原则,“德达材实、立志宏远、思济时艰、对国家社会有用”的培养目标,“从高立法、从严要求”的办学方针。
此外,作为基础教育领域的历史名校和领军者,石室中学在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继承优良传统,打好素质基础,培养创造能力”的办学思想,秉承“传统·基础·创造”的全面发展思想,办高品位的学校、办高质量的教育,以深厚的文化浸润人、以先进的理念引领人、以全面的教育完善人。
“季羡林先生对我们的题词‘古今一校,扬辉千秋’,不仅是对‘文翁石室’无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影响力的最好概括,也是古老而又年轻的石室中学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中,快速发展的生动体现。”成都市石室中学副校长赵清芳说。
其实,不仅是成都市石室中学,有着百年历史的成都市第七中学、有着90年光辉历史的巴蜀名校温江中学等,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过程中,把传统文化和现代办学需求相结合,以文化为发展之魂,不断开拓创新,追求卓越。
“其实,我们的很多学校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办温和而又厚重、有文化传承的教育正是我们需要借鉴和践行的发展理念。”市教育局副局长吴童玲说。
在创新中发展
践行改革先行的发展理念
2014年,国家高考改革方案出台:2020年将全面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也就是说,增加学生的选择权,采取选课走班的教学形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不仅是教育人的理想追求,还是应对新高考的必然选择。
目前,虽然成都的高考改革还没有全面实施,但成都各校改革的步伐早已迈开,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为目标的选课走班、课程改革、综合评价等改革方案,已在各校“落地开花”。
“高考改革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我们必须要树立改革先行的发展理念,勇于改革,敢于改革,顺应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成都棠湖中学教务处主任朱元根说:“我们要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满足个性需求、适应招生考试改革和践行选课走班,作为顺应高考改革的必然选择。”
事实上,棠湖中学一直走在改革的前列。2008年到2012年,该校开始进行课堂改革,创建了“三段教学”课堂教学模式。2015年,该校开始探索实践选课走班制,棠湖中学的选课走班,以4.0T课程体系、个性化的学生课表和走班为贯穿,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在改革中,棠湖中学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分为不同的类型,由学生自主选择加学校指导进行选班。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后,该校在反复研讨的基础上,决定取消行政班,实行全员导师制,即将高一年级22个行政班细化成35个导师班,每个导师班配备甲乙两位导师,两位导师分工协作,平均每位导师需要引领的学生仅有18人,使管理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此外,在对学生评价方面,该校更加重视学习过程评价,制定了统一的学生学习过程评价量表和评价标准,从结构化预习、课堂表现、作业与检测3个方面进行评价。
同时,规范学生学分认定,即模块测试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分数分别占模块最终分数的40%和60%。此外,填写《学生成长手册》,学生每周客观记录思想品德、学术水平、身心健康等方面的点滴,老师只进行真实性确认,不进行主观评价,从而实现让广大学生在选择中认识自我,在分层中激励自我,在规划中提升自我,在活动中绽放自我的目标。
焦作市外国语中学学员在对棠湖中学的学习简报中这样写到:“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棠湖中学走班制带来的师生变化和取得的成绩,也让我们对‘走班制’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我们也将学习棠湖中学改革的勇气,落实好我们的教学改革。”
其实,践行改革先行理念的还有成都市温江中学。该校从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对起始年级的分班进行大胆变革,一改传统的分班定班模式,实行均衡分班,即根据中考成绩将班级分为不同的平台,同一平台里的学生,按照中考成绩蛇形排列,均衡分成若干班。
学校按平台将各个班编上序号,在学校选聘的领导小组成员和纪监员的监督下,各平台班主任现场抽签(抓阄)定班。均衡分班的“均衡”体现在:同一平台里,各个班的总分和平均分均衡,各个班的各学科平均分均衡,差值几乎忽略不计;同一平台里,各个班男女生比例均衡;各个班同校生和住校生的比例均衡。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差异化发展,又实现了同一平台学生的均衡发展。
“只有敢为人先,才能抢占先机。我们必须要有温和而坚定的改革决心,按照高考改革的要求,围绕选班走课,从人事制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大胆进行改革实践,才能在高考改革实施过程中占据优势,实现弯道超车。”市教育局师训科科长刘小雨说。
在均衡中发展
践行集团化办学的发展理念
当前,探索集团化办学已成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模式。实施集团化办学的核心理念是借助区域优质学校核心品牌效应,通过名校办分校模式或是名校牵手薄弱学校模式,实现区域教育发展的整体推进。
集团化办学已经成为成都多所名校的办学特色。成都市石室中学实行“一校两区三部”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其中,一校指的是石室中学;两区指的是文庙校区、北湖校区;三部指的是初中部、高中部、国际部。
“我们的文庙校区在成都市青羊区文庙前街,是文翁创办“石室精舍”的位置,2000多年来从未中断、从未迁移,目前单设高中部。”赵清芳介绍,“我们的北湖校区,是成都市委、市政府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让更多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于2008年开始建设,2010年竣工并投入使用的新校区,目前有在校学生共计3200余人。”
以文庙校区支持北湖校区发展,以北湖校区促进文庙校区发展,实现“一校两区”的协调共济发展,是石室中学遵循的协调发展办学模式。
在集团化办学的发展过程中,该校本着求大同和存小异的发展宗旨。求大同就是坚持统一办学思想、统一领导班子、统一办学经费、统一人事安排、统一学校活动、统一教育教学等;存小异就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即在教师培养、德育活动、课程体系、管理模式和学生培养等方面根据各自情况存在一定差异。
温中教育集团共有3个办学实体,即温江中学、温江中学实验学校、成都新世纪外国语学校(民办),共有学生和教职工10000余人。其中,温江中学(高中)占地150亩,有66个教学班,学生3458人,专任教师271人,有成都市教育专家1人,省市特级教师6人,国家、省、市级优秀教育工作者40余人,获区级以上荣誉称号140余人。
作为中国4所“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样板学校”之一的成都七中,无论是学校品牌、教育资源、办学成绩,都有着极高的含金量。
为了让更多学生享受到成都七中优质的教育资源,2009年4月,在成都市教育局的统一部署下,成都七中教育集团成立。目前,集团内的学校分为3种类型,其中领办支持型包括: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成都七中万达学校、成都七中八一学校等;指导合作型包括: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成都七中育才学校、成都七中东方闻道网校等;对口帮扶型包括:金堂淮口中学、都江堰市第一中学、棕北联中、温江二中等。
“原来是一名教师上课只有几十名学生能看到,通过开办网校,可以使10000多名学生同时在线听课,目前我们学校涌现出来不少‘网红教师’,真正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有力推动了教育均衡发展。”成都七中校长易国栋说。
“近年来,我们也进行了集团化办学的尝试,借鉴成都的发展理念,要实现集团化办学效益最大化,必须追求深度融合,实现教育的抱团优势,逐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继而创生新优质教育资源,提高集团化办学的整体效益。”吴童玲说。
此次成都学习之旅,让我市的教育同人深入学习了高考改革的核心要义,探究了教育发展的新理念。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我市各级教育部门、学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在以理念创新引领教育改革实践创新的指引下,我市一定能探索出一种适应高考改革发展的“焦作模式”,开创焦作高考改革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