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在温县赵堡镇赵堡村北的一片铁棍山药采挖现场,30多名农民“钟点工”正在田间忙碌。他们有的小心挖山药,有的忙着搬运,有的剥土分装,忙得不亦乐乎。
这些农民“钟点工”分工明确,干活麻利。沟机挖掘机主马占利说:“出铁棍山药需要挖一米多深,沟机先开好沟,人工再挖掘。一天下来,每个人怎么也能挣好几百元。”
每到铁棍山药收获季,温县各个村庄几乎没有闲人。壮年劳力在田间收获山药,每人每天能挣200多元;剥土、分类、晾晒、装箱等轻松活儿则由老年人和妇女承担。今年70岁的宋秀云一边剥掉铁棍山药上的泥土,一边高兴地说:“剥土分捆活儿轻巧,一天还能挣百十块钱。看,俺这么大年龄的人也很有用处呢!”
这些“钟点工”受雇于山药种植户,劳动报酬一天一结算。农民“钟点工”的出现,不但解决了种植户劳动力不足的实际困难,还解决了部分劳动力就业的难题。赵堡村山药种植户赵炎军介绍:“这些山药‘钟点工’大多是附近十里八村的,每年这个季节山药地里用工量很大,周边的乡亲们就自发组成团队来地里干活儿。”
近年来,温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铁棍山药为首的“四大怀药”特色产业种植,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在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带动周边农民就业增收。闲散、剩余劳动力便抓住这一商机,巧打生产经营时间差,做起了农民“钟点工”。
据了解,今年,温县铁棍山药种植达3万亩,收成好、行情好,这些农民“钟点工”更是成了“香饽饽”。据不完全统计,在温县,铁棍山药特色种植至少催生出上万名农民“钟点工”。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