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水润怀川铸丰碑
我市首个“宪法宣传周”系列活动丰富多彩
焦作:“两定制兜底线”密织健康“安全网”
我市城市品牌形象标识出炉
市领导督导城区“四城联创”工作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刊
图片新闻
市妇联开展游园创建提升成果展示活动
众志成城创建路上争一流
凝聚文明力量 铸就城市之魂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8 年12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水润怀川铸丰碑
——写在我市通过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验收之际
作者:本报记者 杨仕智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穿城而过的南水北调中线干渠。 本报记者 赵耀东 摄
 
   

  11月30日,一条令人振奋的喜讯传来:我市顺利通过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验收。这是我市“四城联创”取得的重大成就,更是我市举全市之力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结出的丰硕之果。

  3年多来,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一张蓝图绘到底,大干苦干加巧干,一轴以“多源联调保供给,河湖相连泛轻舟,奇山秀水融覃怀”为目标的壮美画卷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水润怀川,必将载入我市水利建设和城市发展的辉煌史册。

  决策:打造生态福利

  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是市委、市政府的英明决策,更是全市人民的热切期盼。

  我市北依太行,南临黄河,大山大水,背山面水,黄河、沁河、丹河、大沙河穿境而过,普济河、群英河、瓮涧河、新河纵横城区。大自然青睐焦作,独特的自然资源使我市具备优越的山水城市发展条件。

  但是,由于开采矿产资源造成水资源浪费,过境水利用率低,加之城市建设提速和经济社会发展用水之需扩大,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恶化的问题日益突出。我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84.7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7.8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223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十分之一。按国际公认标准,我市属于严重缺水地区,为严重的资源型缺水城市。

  水是城市之魂,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源。3年多前,我市按照党的十八大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从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建设“四个焦作”、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高度,作出了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的重大决策。

  我市把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与生态文明、全域旅游、转型发展等统筹考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理念和“节水优先、空间布局、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用国际视野、战略眼光,高起点、大手笔制订《焦作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提出了构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文化“六水融合”体系的建设方略,明确了以“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为手段、以“节约用水、循环水系、河湖连通、多源共济”为重点的治水思路,确立了把焦作建成“河湖畅通、生态健康、宜居宜游、人水和谐”的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宏伟目标。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范围涉及我市全域,涵盖孟州、沁阳等县(市)区,总面积达4071平方公里,确立了“一核、两脉、三区、四带、多点”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布局:

  “一核”,即打造宜居的焦作市区。通过新开挖河道实现城区水系相互贯通,完善引水、调水、蓄水设施,形成“四廊六脉连山水,三环碧水泛轻舟,五库六湖嵌明珠,湿地生态现美景”的城市水系格局。

  “两脉”,即带来充足客水资源的黄河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过引黄工程的完善和南水北调配套水厂的建成,形成“多源联调保供给”的供水格局。

  “三区”,即重点打造北部太行山生态区、中部平原水网区和南部黄河水源涵养区,形成北部生态屏障,构建中部平原水网和南部生态屏障。

  “四带”,即沁河、丹河、蟒河和大沙河4条重点河道功能带。推进沁河、蟒河、大沙河河道治理,建设大沙河文化景观带、沁河文化景观带和蟒河生态文化景观带。

  “多点”,即分布在全市的涉水工程节点。以现有和规划的水库工程、调蓄工程、湿地、美丽乡村等涉水节点为依托,形成青山相拥、绿水环绕、人水和谐的水生态格局。

  这轴兼具生态之美、发展之美、和谐之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有机统一的美丽画卷,为我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决战:全域覆盖共参与

  说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难也不变。

  2016年以来,一场全党动员、全域覆盖、全面参与的宏大战役在怀川打响,从山上到山下,从城内到城外,从市区到县(市),一盘棋、一条心、一股劲,围绕城市水系、全域生态水网、北山生态建设、南水北调绿化带征迁、黑臭水体治理、高效节水多点发力,吹响了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冲锋号。

  我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政委、市长为指挥长、市委副书记为常务副指挥长的“四城联创”指挥部,并将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纳入“四城联创”之中,统筹市发展改革、财政、水利、住建、国土资源、环保等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体系,形成了政府主导、分工负责、强化考核、协调联动、合力推进的工作体制,建立了“一月一汇报一考核、一季一观摩一讲评、一年一总结一奖惩”的督导机制,强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市委书记王小平高度重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工作,经常深入一线检查督导。去年以来,王小平6次到大沙河生态治理项目工地检查指导。市委副书记、市长徐衣显多次听取城市水系建设、黑臭水体治理、北部山区生态综合治理等专题汇报,经常实地检查指导工作。

  市水利、财政、国土资源等部门积极投身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主战场。市水利局克难攻坚,挂图作战,出色完成了各项艰巨任务,引黄、引沁、引丹入焦大功告成,大沙河生态治理成效显著,河长制实现全覆盖。市住建局在黑臭水体治理、污水处理厂和城区南水北调供水厂等建设中投入资金6.8亿元,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其他任务均按时间节点完成。市园林局完成了瓮涧河太极体育中心段改造、引黄入焦城区段绿化、大沙河上游12公里两侧绿化等景观绿化改造提升任务。市国土资源局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项目用地保障、矿山复绿、北部山区矿山治理、生态修复等工作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各县(市)区积极投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孟州市投资3.5亿元打造城市水系,实施了以“一环三段四湖多点”为重点的园林景观绿化提升工程。博爱县投资5亿元,建成“三纵五横两湖一湿地”城市水系,再现了“太行山下小江南”的秀美景色。沁阳市以“城水相映、湖河相连、林水一体、人水和谐”为目标,实施“三水润沁”工程,建成了引丹入城、沁北供水管线、总干河改造一期等水系建设项目。

  我市发力北山生态建设、黑臭水体治理和高效节水等系列工程。

  我市大力开展北部太行山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平原水系生态廊道及湿地公园建设、黄河滩区湿地生态保护等工作,北部山区修复治理面积3.6万亩,新增林地9313亩,完成森林资源培育22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由试点前的13.5%提高到32%,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0%。

  我市黑臭水体治理以清水、活水为目标,取缔重污染落后小企业,削减面源污染负荷,加强河道内源治理,实施农村环境整治攻坚行动,开展畜禽饲养业专项整治,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和截污纳管工程建设,集中整治乱堆乱放、乱倒乱弃、乱占乱建、乱围乱堵等河湖污染现象,源头截污,水岸联动,沟通活水,依水复绿,打造水清岸绿长廊,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我市严打北山私挖滥采反弹,巩固北山治理成效,加强矿山治理,修建矿山地质公园,坚持依法管理,颁布实施《焦作市北山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北山治理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决胜:三大效益惠怀川

  经过3年多努力,我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并变成了干部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深、影响远的生态福利。

  先看生态效益。

  “一核、两脉、三区、四带、多点”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格局初步显现,逐步构建了“青山相拥、绿水环绕、人水和谐”的水生态格局。

  形成了“蓄引结合、河湖连通、多源联调”的生态水网水资源配置,水系外部大连通、内部大循环基本实现,以地下水为主的供水方式,变成了以地表水、引黄水、引沁水、引丹水、南水北调水和地下水“多源共济”的供水方式,平原区地下水超采面积比例由56.5%缩减至36%,地下水位明显回升。

  水环境治理成效明显,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增加46.2%,劣Ⅴ类水质断面减少15.3%,省控水功能区水质已全面达标,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升至62.5%。

  大沙河、南水北调城区河段等河道,变成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滨水生态景观长廊。

  北部太行山生态区、中部平原水生态廊道和南部黄河滩湿地生态区,区域生态得到保护和恢复,生态矿山公园、绿色廊道、生态涵养林、湖泊湿地大量涌现,形成了立体式、多样性的河网生态体系,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83%,生物多样性有了显著改善。

  再看社会效益。

  水安全保障水平有力提升。以河道堤防为基础、中小型水库为骨干,综合运用“拦、分、蓄、滞、排”等多种手段,建立健全了防洪排涝安全保障体系,沁河、大沙河等主要河道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先后建成的蓄水工程以及引黄、引丹等引调水工程,形成互连互通、集中统一、安全可靠的水源地布局,大力发展的城区再生水利用工程、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等有效缓解了用水压力。

  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通过采取工业、农业、生活节水措施,重点推进节水型载体建设,以点及面持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效益显著。

  涉水管理智慧化水平不断提升。大力打造现代生态水网自动化与调度系统,共建成遥测雨量站113个、地表水自动墒情站6个、地下水监测井60眼,实现了监测、监控、预警、指挥的数字化、共享化、智慧化。

  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初显。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世界环境日”,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积极营造全民共建水生态文明城市的环境,形成了全民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氛围。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感,群众满意度由初期65%上升到97%。

  三看经济效益。

  高效节水节能,夯实绿色循环经济基础。将“最严格”渗透到工业取水、用水、排水全过程,以“三条红线”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建设田间工程,全市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受益面积累计达到44万亩;推动沼气工程,实现能源环境建设和资源循环利用有机结合,变废为宝。

  转变林业格局,推动多元领域发展。初步形成了山上防护林、山下经济林、农田防护网、滩区用材林的生态经济型林业新格局。40万亩工业原料林基地、22余万亩经济林基地培育了瑞丰、奥森、淼雨等一批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催生了林药、林牧、森林旅游等林下经济,带动了包装、运输等行业迅速发展,为农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提升城市品位,打造滨水产业高地。以绿色生态托起一座山水景观城,依托10余个依河而建的生态公园形成了一批经济潜力巨大的滨水产业高地。王府井百货、万达广场等一批商业综合体项目和建业、碧桂园、恒大等一批知名房地产商纷纷落地焦作,有力带动了区域整体经济水平提高。

  融合中原文化,助力焦作旅游升级。通过生态河道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湿地保护与修复等,塑造了太行山下滨水宜居的城市形象,带动了民俗风情、文化旅游。

  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焦作人正迈开大步,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