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①)统筹市发展改革、财政、水利、住建、国土资源、环保等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体系,形成了政府主导、分工负责、强化考核、协调联动、合力推进的工作体制,建立了“一月一汇报一考核、一季一观摩一讲评、一年一总结一奖惩”的督导机制,强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市委书记王小平高度重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工作,经常深入一线检查督导。去年以来,王小平6次到大沙河生态治理项目工地检查指导。市委副书记、市长徐衣显多次听取城市水系建设、黑臭水体治理、北部山区生态综合治理等专题汇报,经常实地检查指导工作。
市水利、财政、国土资源等部门积极投身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主战场。市水利局克难攻坚,挂图作战,出色完成了各项艰巨任务,引黄、引沁、引丹入焦大功告成,大沙河生态治理成效显著,河长制实现全覆盖。市住建局在黑臭水体治理、污水处理厂和城区南水北调供水厂等建设中投入资金6.8亿元,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其他任务均按时间节点完成。市园林局完成了瓮涧河太极体育中心段改造、引黄入焦城区段绿化、大沙河上游12公里两侧绿化等景观绿化改造提升任务。市国土资源局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项目用地保障、矿山复绿、北部山区矿山治理、生态修复等工作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各县(市)区积极投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孟州市投资3.5亿元打造城市水系,实施了以“一环三段四湖多点”为重点的园林景观绿化提升工程。博爱县投资5亿元,建成“三纵五横两湖一湿地”城市水系,再现了“太行山下小江南”的秀美景色。沁阳市以“城水相映、湖河相连、林水一体、人水和谐”为目标,实施“三水润沁”工程,建成了引丹入城、沁北供水管线、总干河改造一期等水系建设项目。
我市发力北山生态建设、黑臭水体治理和高效节水等系列工程。
我市大力开展北部太行山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平原水系生态廊道及湿地公园建设、黄河滩区湿地生态保护等工作,北部山区修复治理面积3.6万亩,新增林地9313亩,完成森林资源培育22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由试点前的13.5%提高到32%,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0%。
我市黑臭水体治理以清水、活水为目标,取缔重污染落后小企业,削减面源污染负荷,加强河道内源治理,实施农村环境整治攻坚行动,开展畜禽饲养业专项整治,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和截污纳管工程建设,集中整治乱堆乱放、乱倒乱弃、乱占乱建、乱围乱堵等河湖污染现象,源头截污,水岸联动,沟通活水,依水复绿,打造水清岸绿长廊,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我市严打北山私挖滥采反弹,巩固北山治理成效,加强矿山治理,修建矿山地质公园,坚持依法管理,颁布实施《焦作市北山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北山治理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决胜:三大效益惠怀川
经过3年多努力,我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并变成了干部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深、影响远的生态福利。
先看生态效益。
“一核、两脉、三区、四带、多点”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格局初步显现,逐步构建了“青山相拥、绿水环绕、人水和谐”的水生态格局。
形成了“蓄引结合、河湖连通、多源联调”的生态水网水资源配置,水系外部大连通、内部大循环基本实现,以地下水为主的供水方式,变成了以地表水、引黄水、引沁水、引丹水、南水北调水和地下水“多源共济”的供水方式,平原区地下水超采面积比例由56.5%缩减至36%,地下水位明显回升。
水环境治理成效明显,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增加46.2%,劣Ⅴ类水质断面减少15.3%,省控水功能区水质已全面达标,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升至62.5%。
大沙河、南水北调城区河段等河道,变成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滨水生态景观长廊。
北部太行山生态区、中部平原水生态廊道和南部黄河滩湿地生态区,区域生态得到保护和恢复,生态矿山公园、绿色廊道、生态涵养林、湖泊湿地大量涌现,形成了立体式、多样性的河网生态体系,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83%,生物多样性有了显著改善。
再看社会效益。
水安全保障水平有力提升。以河道堤防为基础、中小型水库为骨干,综合运用“拦、分、蓄、滞、排”等多种手段,建立健全了防洪排涝安全保障体系,沁河、大沙河等主要河道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先后建成的蓄水工程以及引黄、引丹等引调水工程,形成互连互通、集中统一、安全可靠的水源地布局,大力发展的城区再生水利用工程、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等有效缓解了用水压力。
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通过采取工业、农业、生活节水措施,重点推进节水型载体建设,以点及面持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效益显著。
涉水管理智慧化水平不断提升。大力打造现代生态水网自动化与调度系统,共建成遥测雨量站113个、地表水自动墒情站6个、地下水监测井60眼,实现了监测、监控、预警、指挥的数字化、共享化、智慧化。
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初显。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世界环境日”,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积极营造全民共建水生态文明城市的环境,形成了全民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氛围。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感,群众满意度由初期65%上升到97%。
三看经济效益。
高效节水节能,夯实绿色循环经济基础。将“最严格”渗透到工业取水、用水、排水全过程,以“三条红线”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建设田间工程,全市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受益面积累计达到44万亩;推动沼气工程,实现能源环境建设和资源循环利用有机结合,变废为宝。
转变林业格局,推动多元领域发展。初步形成了山上防护林、山下经济林、农田防护网、滩区用材林的生态经济型林业新格局。40万亩工业原料林基地、22余万亩经济林基地培育了瑞丰、奥森、淼雨等一批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催生了林药、林牧、森林旅游等林下经济,带动了包装、运输等行业迅速发展,为农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提升城市品位,打造滨水产业高地。以绿色生态托起一座山水景观城,依托10余个依河而建的生态公园形成了一批经济潜力巨大的滨水产业高地。王府井百货、万达广场等一批商业综合体项目和建业、碧桂园、恒大等一批知名房地产商纷纷落地焦作,有力带动了区域整体经济水平提高。
融合中原文化,助力焦作旅游升级。通过生态河道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湿地保护与修复等,塑造了太行山下滨水宜居的城市形象,带动了民俗风情、文化旅游。
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焦作人正迈开大步,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