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近些年来,中原大舞台、周末文化大舞台、百姓文化超市、快乐星期天等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不仅让群众的文化生活“活”了起来,而且还让一个个基层民营剧团“活”了起来。今天,记者将引领您走进焦作市梨花苑豫剧团,听听这个年轻剧团的成长故事。
12月9日,前几日的初雪还未在修武县西村乡北部山区的双庙村融化。冒着寒冷的天气,长期驻扎修武的焦作市梨花苑豫剧团在修武县文化馆馆长薛垂峰的带领下,到双庙村开展快乐星期天活动。
大戏唱得响亮,观众看得热闹,37岁的梨花苑豫剧团团长薛文玲更是喜从心来。
她兴奋告诉记者,2018年真是梨花苑豫剧团的幸运年。
今年年初,梨花苑豫剧团参加了在焦作黄河文化影视城举办的焦作市第二届戏剧节,这是该团第一次登上全市舞台。之后,该团又参加了焦作市第十届戏迷大赛,剧团演员卢金明获二等奖,并被聘请为全市文化志愿者。接着,梨花苑豫剧团在全市周末文化大舞台、修武县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暑期广场群众文化系列活动、修武县法治进校园、百姓文化超市、文化扶贫等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中频频亮相。目前,该团已参与近100场群众文化活动。
薛文玲说:“频繁参加群众文化活动,让我们剧团找到了存在感,找到了继续发展的勇气。”
群众需要更丰富地公共文化服务,政府需要派送更丰富地文化服务内容,如何派送?政府搭台,邀来“名角”。这让一个个基层民营剧团迎来了发展春天。
薛文玲毕业于修武县戏校,曾是修武县豫剧团的一名演员。2003年,修武县豫剧团濒临解散。为了谋生,薛文玲开始自谋出路。可她念念不忘唱戏,只要有时间,她就会找机会上台过把瘾。2015年,几个铁杆儿姊妹找到她,希望她出面成立豫剧团,这正合薛文玲心意。于是,2015年12月,一个平均年龄只有30岁的梨花苑豫剧团诞生了。
该团成立之初,他们趁着过年,连续开展16场文化演出。可年一过完,他们就戏台上收锣鼓——没戏唱了。
四处找台口,成了梨花苑豫剧团的日常“演出”。为了打开市场,薛文玲长年带领剧团成员开展免费送文化下乡活动,还去商业单位开展文化演出。
“当时,只要有演出,我们从来不张口要钱,剧团里的开销全是自掏腰包。为了不让剧团倒下,我们都是憋着一股劲儿,不断地向别人证明自己,卖命式地刷着存在感。”薛文玲回忆。
正是这样唱着唱着,薛文玲看准了“门道”。这个“门道”就是,政府需要配套越来越多的公共文化服务,正苦于人力单薄。而民营剧团成员调配灵活,又有精彩节目,却苦于找不到发力平台。
因而,在万般困难的情况下,当有人向薛文玲提议去山西市场扎根时,被薛文玲断然拒绝了。她说:“我们唱的戏,要先让家门口的老百姓满意。现在,政府越来越重视群众文化生活,我们剧团必有用武之地。”
薛文玲判断的没错。此时,修武县文化馆馆长薛垂峰已经注意到了这个年轻的剧团,并开始引导梨花苑豫剧团走向群众文化活动的核心舞台。
2017年9月、10月,梨花苑豫剧团在修武县七贤镇、郇封镇开展“精准扶贫·送文化下乡”活动,连演45场。之后该团受修武县司法局邀请,参加“法治文艺进乡村”活动,并原创普法节目,深受群众喜爱。
管理灵活,节目丰富,这是民营剧团的优势。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文化生活,在群众中叫响梨花苑豫剧团品牌,薛文玲常常带着团队走进乡村,来到山里,与老乡们促膝交谈,寻找文艺题材。如,小品《扶贫知识大赛》《懒汉脱贫》《雨水情深》《悔悟》,音乐快板《普法宣传歌》《党建六项制度》《紧跟党的十九大》,相声《我是歌唱家》等,都是他们编排的源自基层生活的原创节目。
有舞台了,有戏唱了,梨花苑豫剧团的发展空间就更大了。用薛文玲的话说就是“政府是我们的大客户,客户给了我们饭碗,我们肯定卖力干活。”
每到一个地方演出,梨花苑豫剧团便与当地文化志愿者建立起帮扶关系,会定期或不定期地派送剧团演员到帮扶村里免费送文化。今年,剧团的日子好过了些,她们就把许多用不着的道具送给了五里源乡列杠营村的文化队伍。
短短三年时间,梨花苑豫剧团由起初的四处寻找台口,到如今在群众文化活动的这个大台口上绽放光彩。
薛文玲感慨:“良好的文化土壤是民营剧团的生存根本,而当下全社会都在培育肥沃的文化土壤,梨花苑豫剧团生逢其时。”
从双庙村演出返回,山路依旧蜿蜒曲折。而此时薛文玲眼中呈现的却是远处怡人的风景。
她说,她希望带领梨花苑豫剧团走到省城甚至全国的文化大舞台上,展示风采。她还说,她想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让梨花苑豫剧团也像大剧团那样,排几场能代表修武县的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