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上午,54岁的宋玉和来到市东方红广场爱心献血屋,捐献了400毫升血小板。“我从34岁第一次献血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献血经历,献血次数超过100次。”他说。
至今,宋玉和仍清楚记得20多年前第一次献血时的场景。那是1997年的一天,在焦东路附近居住的他散步经过市东方红广场时,看到了爱心献血屋,就好奇地走上前去一探究竟。听工作人员讲解了献血的好处及社会意义后,他毫不犹豫地挽起袖子,要求献血。就这样,他成了一名无偿献血志愿者。“以前献的都是全血,后来是成分献血。”宋玉和说。最近几年,他每月都要献一次血。无偿献血,已经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
这些年,为了捐献合格的血液,宋玉和保持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身体各项指标都很健康,且看起来也比同龄人年轻。“每次献完血,都有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宋玉和说,“捐献可以再生的血液,挽救不可重复的生命,是一件平凡而又伟大的事情。”这些年,家人对他无偿献血都很支持。在他的影响下,身边不少亲人和朋友也加入了无偿献血的队伍中。
在宋玉和家里,他的无偿献血证攒了一大摞,这些证件有的是手写的,有的是机打的。“保存下来的有80多本,遗憾的是,早些年有一部分献血证件遗失了。”他说,这厚厚的一摞献血证,既是见证者也是纪念品,每次看到它们,都会引以为豪。
本报记者 梁智玲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