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枫桥经验”不变的初心,也是“枫桥经验”的核心和灵魂。近年来,山阳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推进“三治融合、四位一体、五化并举”的社会治理创新,积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满足群众需要、顺应时代要求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赋予了新的内涵。本报今日特别推出这篇报道,敬请关注。
前不久,杨师傅和几位同乡在包工头的带领下,到山阳区东方红街道东焦作社区某居民小区为一户业主装修新房。工期结束后,业主将工费和材料费付给了包工头,包工头却以各种理由避而不见杨师傅等人并拖欠工钱,杨师傅等人多方讨要一个多月依然无果,双方矛盾逐渐激化。
无奈之下,杨师傅等人到东方红街道求助。该街道专职调解员毋玉凤热情接待他们,一边安抚他们的情绪,一边询问事情的原委,随后向东方红街道、山阳区有关部门汇报,并通过多种渠道与包工头取得联系。经过毋玉凤的耐心劝导和调解,杨师傅等人的情绪慢慢平静下来,与包工头达成调解协议,避免了一场矛盾日益尖锐的讨薪纠纷。
近年来,山阳区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党建引领,探索“枫桥经验”,创新以“三治融合、四位一体、五化并举”为核心的社会治理模式,努力推动“平安山阳”建设向纵深发展,实现了社会矛盾的有效预防和及时化解,为辖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治融合”实现共建共享
在积极探索基层群众工作和矛盾化解新途径的过程中,山阳区将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实现居民自我管理、拓宽司法服务路径、倡导文明奉献新风,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山阳区针对辖区无主楼院较多、管理混乱等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积极引导、帮助各无主楼院成立党群议事会,让楼院里的党员、热心群众、社区能人走上前台,引导群众自我管理,形成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楼院管理新格局,构建了全区社会稳定的首道防线。截至目前,该区共成立党群议事会、调解工作室、百姓说事点等基层群众自治类组织290个,群众参与自我管理的热情高涨。“群众的事情群众自己说了算,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没有啥问题是解决不了的。”焦东街道化工局家属院党群议事会主任史荣玉说。
该区定和街道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红色物业”“红色楼宇”成为基层治理的引导者。华融大厦等“红色楼宇”基于商务楼宇特色,设置党群服务站、企业服务站、华英驿站、社区联络站四大站点,提供商户矛盾调解、司法公证、流动人口户政、白领解压心理疏导等特色服务,搭建起楼宇与企业、企业与员工的“红色桥梁”,让企业便于发展、白领乐于工作,以党建引领综合治理,保障商务楼宇高质量发展。
为进一步强化法治保障,该区积极整合辖区司法资源,选派市、区两级法院的10名法官对接全区9个街道,组建10个法官工作室;选聘20余名执业律师,分别担任辖区54个村(社区)的法律顾问;组建10支由司法干警、律师、调解员组成的法律服务小分队,深入社区楼院开展法治宣传等法律服务活动150余场次,参与化解各类纠纷200余起,促进了各类问题的依法公正解决。
该区注重发挥德治的教化引领和规范约束作用,让“两代表一委员”“五老人员”以及热心公益的居民广泛参与基层治理,积极开展家风家训、道德新风、“四城联创”等各类服务活动,组建“老魏工作室”“老兵义务巡逻队”等社会治理志愿者团队46支,吸纳志愿者1600余名,让广大群众成为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的参与者、维护者和受益者,有效增强了广大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获得感。
“四位一体”强化平台建设
山阳区本着整合、创新、实战、高效的原则,统筹全区各级综治、司法、信访和公共服务资源,大力推进区、街、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矛盾调解中心、心理服务中心和法律服务平台“四位一体”规范化建设,形成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重点工作联动、突出问题联治、服务管理联抓、基层平安联创的工作格局。
艺新街道高标准建设家事邻里调解中心,建成“艺新天眼”管理指挥中心视频监控系统,提供80多平方米的独立办公场所,坚持以和为主旋律、以情为主基调,采取客厅家居式的布置方式,变传统的“坐堂问案”为“圆桌谈心”,设立心理疏导区,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家事案件当事人进行心理疏导和劝解,为家事调解工作营造了宽松平和的氛围。该调解中心设立了以辖区党员张冬香命名的冬香好妈妈工作站,成立了冬香好妈妈工作站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广泛宣传党的各项政策,以家庭建设为中心,以调解邻里纠纷、缓解家庭矛盾为工作重点,调解居民间的矛盾纠纷,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使工作站成为辖区妇女的又一个“娘家”。
艺新街道家事邻里调解中心还将心理疏导作为化解矛盾纠纷的重要手段,设立了心理疏导咨询室,在全市率先建成“幸福工坊”心理疏导云平台,对社区干部、网格员、调解员进行心理疏导知识培训,并定期召开居民感兴趣的专题会,加深居民对心理卫生健康知识的了解。
今年年初以来,该区各街道、村(社区)“四位一体”平台作为民情信息的收集中心、信访案件的流转中心和平安建设的指挥中心,共受理群众各类诉求913个(次),有效化解各类矛盾近2000个,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1289人次,为各级各部门和基层组织提供法律顾问服务280余次。同时,建立了全区心理服务专业人才信息库,把心理疏导作为矛盾纠纷化解的重要手段,把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一线。
“五化并举”构建协同体系
山阳区结合辖区实际情况,构建了党委政府主导、公众广泛参与、社会各界协同的工作体系,坚持管理体制系统化、运行机制规范化、矛盾化解多元化、对口处置责任化、创新工作项目化,实现了各类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应对、早化解。
该区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组建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强化顶层设计、业务指导和督导推进;将社会治理创新纳入年度综治平安建设考核内容,统筹协调法院、综治、司法、信访等部门,形成整体工作合力;积极打造“调解+法官”“调解+民警”“调解+律师”“调解+心理服务”“调解+公共服务”的“1+N”组合形式,拓宽群众诉求和矛盾化解渠道;建立重大社会矛盾和涉稳问题归口处理机制,对农民工工资、问题楼盘、征地拆迁、涉法涉诉、非法集资等8类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重点领域和突出问题,严格落实区级领导牵头、区直部门负责的归口处理责任制;研究出台《关于创新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模式的实施方案》,对社会治理创新实行目标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形成了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社会治理工作新局面。
为全面提升矛盾调解专业化水平,该区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依托党的十八大代表、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李玉香组建的家事调解团队,组建李玉香家事调解工作室,吸收具备心理咨询资质的志愿者、权威调解员组成家事调解委员会,运用李玉香总结的“五心”工作法和“调解二十法”,从法律角度、法理层面为辖区居民化解矛盾纠纷,引导广大居民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同时,该区强化基层调解员业务培训,全面提升基层调解队伍的实战能力,通过一站式接待、一条龙服务,将个体性诉求转心理疏导、事务性诉求转行政服务、一般性纠纷转家事调解、复杂性纠纷引入家事审判或司法程序,确保群众各类诉求都能得到及时回应和妥善处理。
“枫桥经验”在山阳大地历久弥新!如今,山阳区创新社会治理的有益实践,让家庭邻里和睦友爱、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成为“平安山阳”建设的主旋律,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强烈、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