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聂 楠
冬日的丹河,清幽寂静,墨绿色的水草在河中摇曳,叽叽喳喳的鸟鸣在河两岸的重峦叠嶂间回荡,使坐落于此的九渡村浸染诗意。
享受诗意生活,前提是拔掉“穷根”。
12月11日,扶贫蹲点日,沁阳市常平乡九渡村的村委会大院里煞是热闹。这一天,该村两委干部要和驻村“第一书记”、常平乡包村干部开个“碰头会”,一起合计来年村子咋发展。
一大早,杨波就坐在办公桌前翻阅一年来记下的驻村日志,梳理工作思路。谈起九渡村脱贫,这个焦作市发改委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始终绕不开“旅游”二字。“九渡村旅游资源富集,生态优良,区位独特,民风淳朴,眼看乡亲们守着‘金饭碗’当贫困户,我心有不甘。”杨波说。
九渡村共有210户643人,去年年底仍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2户307人。
86户268人脱贫,其中70户211人稳定脱贫,这是市发改委驻村帮扶工作队今年交出的成绩单。
如何让脱贫群众不返贫?如何让全村乡亲更富足?“水、货、景”,该村党支部书记刘桂林说,这是两委干部和杨书记一起念的“三字经”。
水。山下是丹河,山上自然村的乡亲却是望水兴叹、靠天吃饭。“没有水,啥事都干不成,脱贫攻坚、发展旅游,一切都是空谈。”刘子会来自沁阳市发改委,是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他一边开车,一边感叹无水的光景。沿山而行,从沟口到尚河,记者看到9个自然村的乡亲们都吃集雨而成的地窖水。为了解决吃水问题,今年7月25日,市发改委争取国家级传统古村落项目改造资金,在九渡村的“制高点”尚河村打出一口722米深的水井。“有井了,但抽水需要大量电,频繁启动水泵花费高,村里吃不消。明年开春,我们要在水井旁修个蓄水池,乡亲们就能彻底告别地窖水。”杨波说,有了水才能引来投资和游客,实现山村大发展。
货。守着大山有好货,蒲公英、茵陈、蜂蜜、羊肚菌、九渡山羊……但以前的山货质量参差不齐,包装更是土得掉渣,乡亲们的山货卖不出好价钱。通过驻村帮扶工作队的牵线搭桥,沁阳市宏达钢铁有限公司九渡精准扶贫基地成立了,焦作浙江商会九渡精准扶贫基地成立了,焦作火马创客公司也在该村建起了精准扶贫基地九渡爱心驿站,注册商标、制定标准、技术培训、借力电商,贫困户有了固定的营生,村里的集体经济也得到了发展。
景。驱车上山,六郎寨、神仙洞、尸军口、朝阳寺……除了绿水青山,这里还有“文”的一面。为让这些“老物件”真正成为九渡旅游看点,驻村帮扶工作队硬化道路,敷设管线,安装太阳能路灯,修建游客服务中心,还成立了丹峡旅游建设有限公司。如今,这里的旅游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杨波说,村里下一步还要建设户外行者驿站,开发尚河古村落健身步道等项目,激活“兴一业旺百业”的旅游引擎,让旅游业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一辈子生活在尚河村的老人刑石榴说:“现在山上来客人时,我和老伴儿能为他们做碗面,以后发展好了、客人多了,如果忙不过来,就得让孩子上山开饭店啦!”
正午,下山,车行半山腰,村民还在整修山路。看到蜿蜒曲折的“银蛇”,记者心头暖意顿生,心想,幸福生活就是这样奋斗出来的。
村后5公里是后寨火车站,站小,没有售票处和候车室,杨波站在风中与记者话别,嘴里还念叨如何利用小站资源发展村里的旅游康养产业。半小时后,车至,临行前杨波对记者说:“明年开春请再来看看,这里的景色会更美。”
深山藏不住“俏江南”,这是自然之美,更是脱贫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