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婧
她热爱教育事业,十八个春秋,默默耕耘于三尺讲台,是学生眼中极具亲和力的好老师,也是业内治学严谨、教学有方的市级优秀班主任、市级骨干教师;她是民盟盟员,入盟6年,始终把为民参政议政作为责任和使命,时刻关注民生,了解民情,反映民意,积极建言献策,认真履职。她就是焦作市第四中学教师、民盟焦作市委中站支部的宣传委员王红梅。
2000年7月,王红梅从信阳师范学院毕业后,考入焦作四中,成为一名高中教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教书育人的梦想之路上,王红梅是感性的。她要求自己以一颗仁爱之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验他们的内心感受,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精心为每一个学生创造适合成长的空间。
正因为这样,她把满腔的激情化作对事业、对学生无私的爱,关心学生、热爱学生,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己任,赢得了学生的认可,课上课下,学生与她互动频繁,她在学生眼中亦师亦友。
教学工作中,王红梅是严谨的。她对教师这个职业充满责任感,十几年如一日,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教科研能力,为了让学生爱上她的课堂,她多方寻找资料,反复设计完善教案,精心准备每一节课。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她带领学生成立“精明公民研习社”,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开辟第二课堂,开阔学生视野,得到学校领导及师生的一致好评。她撰写的《高三学生心理问题的探究与对策》《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和《让每个学生能都抬起头走路》等论文多次在教育科研评比中获奖。
作为民盟盟员,王红梅是热心人。借助民盟这个平台,她走出校园,了解社会,关注民生民情,多次围绕居民用水用电、城市道路维护、文化建设等问题,向市政协提交相关提案,为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2013年,王红梅加入民盟。老城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是她入盟后关注的第一个民生问题。为了弄清老城区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她连续几个月在老城区调研,了解老旧小区的供水供电设施,拍摄了数百张道路坑洼的照片,记录了没有路灯以及路灯损坏的道路,最终撰写了《关于老城区基础设施的修建和完善、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意见和建议》,受到了民盟焦作市委的重视和肯定,该建议经民盟焦作市委梳理、丰富后,形成提案向市政协提交,被列为重点提案进行办理。
“这对我的触动很大,让我对社会怀有更加强烈的责任感。唯有更加关注民生,了解民情,反映民意,积极建言献策,才能对得起这分沉甸甸的责任。”王红梅说。
《关于建议社区日托式“托老所”的建议》《加强背街小巷的治理 提高百姓的幸福指数》《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丰富居民精神生活》……每一份建议都是她履职尽责的见证。
身处教育行业,王红梅对教育领域的民生问题最了解,也最为关注,她曾多次就改善我市教育环境奔走调研,撰写了《焦作市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调研报告》《适应国家二孩政策 加快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提高育文化的软实力 为中站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提升中站区的整体实力》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