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在学校调皮捣蛋,老师能不能罚?近日,江苏常州一所小学决定,把“戒尺”还给老师,出台制度惩戒熊孩子。现在的老师越来越不敢管孩子了,罚站不敢罚太久,批评不敢说太重。有老师直言:“什么叫作变相体罚,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掌握这个度很难,所以最后不如不罚了,全部改成赏识教育。”对于恢复教育惩戒权,你怎么看?
【观点1+1】
@常睿平:赏识教育值得提倡,抓住人性的弱点多鼓励,能增强孩子的自信。但是,必要的约束也得有,心存戒虑,才能增强是非观念和底线意识。对不守纪律的,就该有必要的管束。
@刚柔v:把“戒尺”还给老师,就是赋予老师教育管理的权力,是给学生定规矩。在还老师“戒尺”的同时,一定要有度,这度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有“戒尺”在手,老师才有底气,才敢管。有规矩在此,学生违规受罚,才心服口服,家长才无话可说。因此,管好学生、教好学生,老师不能少了手中的“戒尺”。
@芳心云天:赏识教育固然好,但一味地表扬、赏识未必是好事,不仅会让孩子心理扭曲、滋生虚荣心,而且会削弱孩子的抗击打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对于调皮捣蛋的熊孩子应把“戒尺”还给老师。
@小仵的天空1:惩戒和赏识一样是教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所以把“戒尺”还给老师,让老师合理合法拥有必要的惩戒权利是教育务实的体现,也是全方位科学教育的必须,应为这所小学点赞。
@啊哈哈-小君子:教育需要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相结合。而惩罚教育并不意味着体罚。正常的惩罚有利于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的错误。
@朝楚暮秦_75075:支持惩戒,对于部分被家长宠坏了的熊孩子来说,适当的惩戒比一味说教更有效,但是一定要合理有度。如果连老师合理有度的惩戒都不能接受,恐怕这些熊孩子将来接受的会是来自社会和法律的更严厉的惩戒。
@南宫卿宇:赏识和惩戒都是教育,只是方式不同,恢复教育惩戒权有利于老师更好地教育学生,规范学生的行为。
@云盅慢步:严师出高徒。确实,惩戒能起到一定的育人作用,但也有可能向学生灌输绝对服从、否定质疑等与现代教育不符的思想,负面影响不可忽视。教育需要惩戒制度,但是尺度很难拿捏。
@风铃叮叮DD:把“戒尺”还给老师,等于把体罚学生的权利还给老师,不支持。
@邵武古山何氏:新时代的今天,允许老师体罚学生那是万万不能的。再说了,之所以叫熊孩子,就因其喜欢调皮捣蛋,打非但起不了作用,反而更容易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当然,熊孩子任性实在难以管理,但教育方式还得人性化,用严格的制度来束缚这些熊孩子,使其不能任性妄为。
【下期话题】
“懒人经济”
走在下班回家的路上,虽然路过菜市场,但由于拎着菜回家太沉,北京的徐女士熟练地打开手机上某生鲜运送平台,选择配送的时间刚好与她到家的时间相同。上了地铁以后,她打开有声书平台,一边听着早已下载好的流行小说,一边查验刚刚购买的东西何时到货。近年来,O2O引领的“懒人经济”正在使徐女士的消费状态成为越来越多“懒人们”的常态,不费力又可以提高时间利用效率,因为“懒需求”驱动,新型平台、偷懒神器也层出不穷,更因此产生了许多“新兴人类”:平躺生物、弯腰障碍患者、家务指挥专家……
淘宝发布的《懒人消费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人为偷懒花费160亿元,较去年增长70%。对“懒人经济”,您怎么看?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期栏目主持人 本报记者 王建新